【出處】《南京民間藥草》
【拼音名】SānɡGēn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根。
【原形態】形態詳"桑葉"條。
【藥理作用】桑樹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體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性味】《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功能主治】
治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
①《日華子本草》:"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敷鵝口瘡。"
②《嶺南采藥錄》:"去骨節風痰。"
③《南京民間藥草》:"治筋骨痛,高血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風濕痛,跌打:隕傷,高血壓:桑樹根五錢至一兩,大劑可至二兩。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赤眼:鮮桑根一兩。洗凈,水適量煎服,或煮豬肝於早晨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血露不絕: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日三。(《肘後方》)
④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補缺肘後方》)
【摘錄】《*辭典》
桑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南京民間藥草》
【拼音名】SānɡGēn
【別名】桑樹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桑。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usalba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挖取,除去泥土和須根,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外,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圓柱形,粗細不一,直徑通常2-4cm。外皮黃褐色或橙黃色,粗皮易鱗片狀裂開或脫落,可見橫長皮孔。質地堅韌,難以折斷。切面皮部白色或淡黃白色,纖維性強;木部占絕大部分,淡棕色,木紋細密。氣微,味微甘、苦。
【化學成份】根含桑根酮(sanggenone)D[1],桑酮(kuwanon)Ⅰ[2]及幹擾素誘導劑-桑多糖(morusan)[3]。
【藥理作用】桑樹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體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性味】微苦;性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定驚;祛風通絡。主驚癇;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風濕痛,跌打損傷,高血壓:桑樹根五錢至一兩,大劑可至二兩。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②治赤眼:鮮桑根一兩。洗凈,水適量煎服,或煮豬肝於早晨服。(《閩南民間草藥》)③治血露不絕: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日三。(《肘後方》)④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補缺肘後方》)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敷鵝口瘡。
2.《嶺南采藥錄》:去骨節風痰。
3.《南京民間藥草》:治筋骨痛,高血壓。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