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墓頭回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ùTóuHuí

【別名】追風箭、腳汗草、銅班道、虎牙草、擺子草

【來源】敗醬科敗醬屬植物異葉敗醬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及糙葉敗醬(山敗醬)P.scabraBunge,以根或全草入藥。秋季采根,去凈泥土,曬幹。

【性味】苦、微酸、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止血,止帶,截瘧。用於子宮糜爛,早期宮頸癌,白帶,崩漏,瘧疾。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墓頭回《*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MùTóuHuí

【別名】墓頭灰(《山西中藥誌》),箭頭風(《廣西中藥誌》)。

【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異葉敗醬、糙葉敗醬的根。秋季采挖,去凈莖苗及泥土,曬幹。

【原形態】

①異葉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圓柱形,節明顯,幼枝被短毛。單葉對生;莖基部的葉較大,闊卵圓形至卵圓形,長13~20厘米,寬7~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邊緣具鈍鋸齒,基部往往羽狀全裂,裂片1~2對,倒卵狀披針形,上部的葉3裂,兩側裂片長卵形,中央裂片卵形;無葉柄。圓錐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及葉腋;花序軸被白色短柔毛;苞片披針形,小苞片近腎形,淡綠色;花小,兩性,黃色;萼管與子房壁合生;花冠鐘狀,裂片5,卵形;雄蕊4,花藥2室:子房下位,8室,花柱1枚,柱頭頭狀。果實為不開裂的幹果,小苞片增大成翅狀,膜質,近圓形,種子1粒。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甘肅、廣西等地。

②糙葉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莖叢生,莖上部多分枝,分枝處有節紋。葉對生;革質,羽狀分裂,裂片倒披針形、狹披針形或長圓形,有牙齒,頂端裂片較側裂片略大,葉緣及葉面被毛。聚傘花序頂生,呈傘房狀排列;花軸及花梗上生細毛;苞片狹窄,寓生;花小,黃色,花冠合瓣,5裂;雄蕊4;子房3室,柱頭頭狀。果實翅狀,卵形或近圓形,扁薄如紙,直徑約6毫米,有網紋,種子位於中央。

野生於墓地及荒地邊。分布河南、河北、山西及東北等地。

【性狀】

①異葉敗醬的幹燥根圓柱形,有分枝,表面黃褐色,有細縱皺紋及圓點狀的支根痕,有時有瘤狀突起。質硬,折斷面黃白色,呈破裂狀,橫切面射線細。

產於山西,河北、廣西。

②糙葉敗醬的幹燥根呈不規則的圓柱形,長短不一,徑約1~1.5厘米。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皺縮易剝落,剝去外皮後呈土黃色。體輕質松,斷面呈放射狀裂紋,外層為黃棕色的環狀紋。有特殊的纈草樣臭氣,味稍苦。以條長、肥實、色棕褐者為佳。

產於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藥理作用】墓頭回制劑經初步試驗,對艾氏癌細胞在試管內有抑制及傷害作用;給患有艾氏腹水癌小鼠口服,給艾氏實體癌小鼠腹腔註射或皮下註射此制劑,也有一定療效。

【性味】《廣西中藥誌》:"味辛,性溫。"

【歸經】《廣西中藥誌》:"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治溫瘧,婦女崩中,赤白帶下,跌打損傷。

①《本草原始》:"治傷寒,溫瘧。"

②《河南中藥手冊》:"洗腳,治腳痛。"

③《山西中藥誌》:"斂肝燥濕,止血。治婦人髖疽,赤白帶下。"

④《廣西中藥誌》:"祛瘀,消腫。治跌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治崩中,赤白帶下:墓頭回一把,酒水各半盞,新紅花一撚,煎七分,臥時溫服。日近者一服,久則三服。(《董炳集驗方》)

【備註】江蘇所用的墓頭回為菊科植物苦蕒采的幹燥全草。莖細圓柱形,外表青黃色至青紫色。質硬而脆,斷面髓部類白色。葉皺縮,綠黃色至枯黃色。頂生黃色頭狀花序。參見"苦蕒菜"條。

【摘錄】《*辭典》

墓頭回《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1.《本草原始》:墓頭回根色黑,氣臭,用此草幹久益善。

2.《職方典》:箭頭風產廣西南寧府山中,花如箭簇。治風,四肢骨節痛,煎水熏洗之。

3.《植物名實圖考》:墓頭回,生山西五臺山。綠莖肥嫩,微似水芹,葉歧細齒,梢際結實,攢簇如椒,有毛。《五臺誌》載入藥類,蓋俚方習用者。《本草綱目》載《集驗方》,治崩中、赤白帶下,用墓頭回,當即此草。

【拼音名】MùTóuHuí

【英文名】DiversifoliousPatriniaRoot,RootofScabrousPatrinia,ScabrousPatriniaRoot

【別名】地花菜、墓頭灰、箭頭風、九頭鳥、追風箭、腳汗草、銅班道、虎牙草、擺子草、木頭回、自腳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糙葉敗醬或異葉幾醬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triniarupestris(Pall.)Juss.subsp.scabra(Bunge)H.J.Wang[PatriniascabraBunge]2.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雜質,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糙葉敗醬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莖粗短;根粗壯圓柱形。具特異臭氣。數莖叢生,莖被細短毛。基生葉倒披針形,2-4羽狀淺裂,開花時枯萎;莖生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厚革質,狹卵形至披會形,長4-10cm,寬1-2cm,1-3對羽狀深裂至全裂,中央裂片較長大,倒披針形,兩側裂片鐮狀條形,全緣或偶有齒,兩面被毛,上面常粗糙;近花序之苞地披針形,常不裂。圓錐聚傘花序多數在枝頂集成分辯率房狀;花萼5,不明顯;花冠筒狀,筒基一側稍大成短距狀,先端5裂;雄蕊4;子房下位,1室發育。瘦果長圓柱形,背貼圓形膜質苞片;苞片直徑約1cm,常帶紫色。花果期秋季。

2.異葉敗醬多年生草本,高達1m,根狀莖橫走,黃白色,無粗根,有少數須根,具特異臭氣。基生葉叢生,葉片卵形或3裂,有長柄;莖生葉多變,由3全裂至羽狀全裂,先端裂片最大,莖上部葉常個裂。苞片葉狀,條形,不裂。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向陽山坡、尤多見於土層深厚的土坎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等地。

2.生於較幹燥的山坡上,我國除西藏、青海、新疆外,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1)糙葉敗醬根不規則圓柱形,長短不一,常彎曲,直徑0.4-5cm;根頭部粗大,有的分枝。表面粗糙,棕褐色,皺縮,有的具瘤狀突起;栓皮易剝落;脫落後呈棕黃色。折斷面纖維,具放射狀裂隙。體輕,質松,具特異臭氣,味稍苦。

(2)異葉敗醬根細圓柱形,有分枝。表面黃褐色,有細縱紋及點狀支根,有的具瘤狀突起。質硬,斷面黃白色,呈破裂狀。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1)糙葉敗醬木栓層為20余列木栓細胞,外側木栓細胞黃棕,色排列不規則,易脫落,幾內木栓細胞排列較整齊,淺黃棕色,栓內層窄,有不規則裂隙。韌皮部約占半徑1/3。木質部導管少管稀少,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徑向排列;木纖維發達,近中心無纖維,有非木化薄壁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2)異葉敗醬木栓層外側木栓細胞扁長方形,排列較緊密,色較深,易脫落,向內色較淺;木纖維少見,木質部外側形成層處散有薄壁細胞群。

【化學成份】

糙葉敗醬根及根莖含揮發油,其中主成分有: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十氫-4,8,8-三甲基-9-亞甲基-1,4-亞甲基薁(decahydro-4,8,8-trimethyl-9-methylene-1,4-methanoazulene),3,7,11-三甲基-1,3,6,10-十二碳四烯(3,7,11-trimethyl-1,3,6,10-dodecatetraene),ζ-蓽澄茄醇(ξ-cadinol),β-芹子烯(β-selinene)等,共鑒定了26種成分[1]。另據報道,油中主成分還有:α-和β-古蕓烯(gurjunene)和正十六烷(n-hexadecane)[2]。

異葉敗醬根含揮發油0.63%,主成分為異戊酸(isovalericacid),還含倍半萜烯類,倍半萜醇類和醛、酮、醇等含氧化合物及單萜烯類[3]。另據報道揮發油中含α和β-蒎烯(pinene),檸檬烯(limolene),γ-和ξ-欖香烯(elemene),龍腦(borneol),檸檬烯(α-terpineol),β-橄欖烯(β-maaliene),β-橄欖烯(βmaaliene),β-愈創木烯(β-guaiene),ξ-蓽澄茄烯(ξ-cadinene)等[4]。

【藥理作用】

1.抗腫瘤:提取物經美蘭試管法、伊紅染色體、體外細胞形態法及體內細胞形態法實驗,均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破壞作用;體內實驗表明,提取物對艾氏腹水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灌胃給藥組平均生存時間延長3.2-5.7天(21%-53%),腹水量及癌細胞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平均每只小鼠腹水量較對照組減少4.38ml,瘤細胞數減少801192×106;提取物局部註射可使局部腫瘤逐漸變硬、脫落,潰瘍面修復治愈。本品註射5g/kg對小鼠肉瘤-180(S180)瘤內註射,抑瘤率為62.5%;2.5g/kg腹腔註射,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5g/kg腹腔註射,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對S180瘤細胞的細胞毒殺傷效應。

2.鎮靜:本品揮發油0.25ml/kg灌胃,可顯著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也增加閾下劑量戊比妥鈉的小鼠入睡率。

【鑒別】理化鑒別(1)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水浴蒸幹,殘渣以1ml冰醋酸溶解,加醋酐-濃硫酸式液(19:1),混勻,微熱,觀察顏色變化。糙葉敗醬由黃變為墨綠色,後變為紫紅色,異葉敗醬由黃變為紫紅色。(檢查三萜皂甙)(2)取本品甲醇提取液數滴於白瓷板上,滴加1%香草西藏濃硫酸數滴。糙葉敗醬顯深藍紫色,異葉敗醬顯桂冠色,並略囊藍紫色。(檢查揮發油)

【性味】味苦;微酸澀;性涼

【歸經】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燥濕止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主赤白帶下;崩漏;泄瀉痢疾;黃疸;瘧疾;腸癰;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子宮頸癌;胃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治崩中,赤白帶下:墓頭回一把,酒水各半盞,新紅花一撚,煎七分,臥時溫服。日近者一服,久則三服。(《董炳集驗方》)

【各家論述】

1.《本草原始》治傷寒,溫瘧。

2.《河南中藥手冊》:洗腳,治腳痛。

3.《山西中藥誌》:斂肝燥濕,止血。治婦人髖疽,赤白帶下。

4.《廣西中藥誌》:祛瘀,消腫。治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墓頭回相關圖片

墓頭回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苜蓿根  下一个:歐當歸>>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