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hāQíFánLǚ
【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dichotomaL.,以根、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
【性味】甘,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核潮熱,久瘧發熱。
【用法用量】2~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叉歧繁縷《*辭典》
【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ChāQíFánLǚ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叉歧繁縷的全草。8~9月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厘米。主根粗壯,圓柱形,有許多分枝細根。莖簇生,數回又狀分歧,有腺毛。葉卵形、卵狀矩圓形成卵狀披針形,長2~2.5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無柄,兩面密被腺狀毛,葉片灰綠色。聚傘花序有多數花;花梗細,有柔毛;萼片5,披針形,有毛,灰綠色,邊緣有白色膜質,先端尖;花瓣5,白色,矩圓形,和萼片近等長,頂端2裂;雄蕊10,比花瓣短;子房卵形,花柱3,絲形.蒴果長於宿存萼,頂端6裂,有多敗種子。種子卵形,微扁。
【生境分布】生於幹草原或石縫中。分布華北、西北和四川、內蒙古等地。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肝、腎、心包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治結核發熱,久瘧發熱,盜汗骨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
【附方】治陰虛內熱,盜汗骨蒸,心煩口渴:叉歧繁縷配當歸、白芍、沙參、青蒿。水煎服。
【摘錄】《*辭典》
叉歧繁縷《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ChāQíFánLǚ
【別名】銀柴胡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叉歧繁縷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llariadichotoma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根部或采集全草,除去泥土,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cm左右。主根粗壯,圓柱形,有許多分枝細報。莖簇生,數回叉狀分枝,有腺毛或短柔毛。單葉對生;無柄;葉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通常下部葉較大,上部葉較小,兩面多少被腺毛或短柔毛。聚傘花序頂生,有多數花;苞片小,葉狀;花梗細,有柔毛;萼片5,披針形;花瓣5,白色,長圓形,和萼片近等長,先端2裂;雄蕊10,比花瓣短;於房卵形,花柱3,絲形。蒴果長於宿存萼,先端6裂,有多數種子。種子卵形,褐黑色,微扁,有不明顯的突起。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廠於草原、山坡石縫中或固定沙丘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60cm左右。主根粗壯,圓柱形,多分枝。莖數回二歧分枝,密被腺毛。葉對生,完整葉片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被針形,長2-2.5cm,先端急尖,基都圓鈍,兩面有腺毛或短柔毛,暗綠色。花多數成聚傘花序;萼片5,披針形;花瓣5,白色,長圓形,先端2裂;雄蕊10;花柱3,絲形,子房卵形。蒴果長於宿萼。種子多數。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叉歧繁縷的提取物對逆病毒所在鼠細逆轉錄酶有作用,基IC50(50%抑制率時的濃度)為220μg/ml,但對DNA聚合酶無作用[1]。
【性味】甘;性微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通虛熱。主陰虛潮熱;骨蒸;結核潮熱;久瘧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