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KǔQiáoTóu
【別名】蕎葉七(《陜西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苦養麥的根及根莖。8~10月采收。
【原形態】
苦蕎麥(《綱目》),又名:萬年蕎、野南蕎、韃靼蓼、野蕎麥。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達80厘米,有細條紋,具成列的軟毛,有少數細弱分枝。葉有長柄;臥片寬三角形,長2~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托鞘斜形,膜質。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梗細長;花排列稀疏,花被白色鹹淡紅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8,短於花被;花柱3,較短。瘦果卵形,長4~5毫米,黑褐色,具3棱,棱角下部為鈍圓,上部則甚銳,有3條縱溝。花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於林邊、草地。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均栽培。
【化學成份】各部分都含蕓香甙等黃酮成分,是黃酮類的豐富來源。葉含蕓香甙(幹葉)3.0%、4.2%、5.4%,果實含1%。土壤中施鈷鹽可以增加本植物中蕓香甙,矢車菊素等黃酮成分的含量。
【性味】
甘苦,平。
①《綱目》:"甘苦,溫,有小毒。"
②《貴陽民間藥草》:"澀,平,無毒。"
③《貴州草藥》:"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治胃痛,消化不良,痢疾,勞傷,腰腿痛。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健胃顧氣,祛風除痰。治狂犬咬傷;外治惡瘡,蟲、蚊咬傷。"
②《內蒙古中草藥》:"除濕止痛,解毒消腫,健胃。治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瘡癰腫毒,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敷。
【註意】《綱目》:"多食傷胃,發風動氣,能發諸病,黃疾人尤當禁之。"
【附方】
①治胃痛:㈠苦蕎頭三至五錢。水煎服。(《貴州草藥》);㈡苦蕎頭六錢,香樟根皮三錢。共研末和勻。每服一錢,日三服,飯前開水送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積滯,飽脹:苦蕎頭二至三錢,胡桃仁適量。同嚼服。(《貴陽民間藥草》)
③治腰腿疼痛:野蕎麥根莖五錢,水煎服,並煎湯熏洗。(《內蒙古中草藥》)
④治痢疾:苦蕎頭五錢,朱砂蓮二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小兒疳積:苦蕎頭、雞屎藤、臭牡丹各四兩。研末,調面粉作粑吃。(《貴陽民間藥草》)
⑥治狂犬病:苦蕎頭、抱石蓮各一兩,黑竹根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苦蕎頭《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本草綱目》:苦蕎,出南方,春社前後種之。莖青多枝葉,似蕎麥而尖,開花帶綠色,結實亦似蕎麥,稍尖而棱角不峭,其味苦惡。農家磨搗為粉,蒸使氣餾,滴去黃汁,乃可作為糕餌食之,色如豬肝,谷之下者。
【拼音名】KǔQiáoTóu
【別名】蕎葉七、蕎麥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苦蕎麥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agopyrumtataricum(L.)Gaertn.[polygonumtataricumL.」
采收和儲藏:8~10月采收,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50-90cm。莖直立,分枝,綠色或帶綠色,有細條紋。葉互生;有長柄;托葉鞘膜質,黃褐色;葉片寬三角形,長2-7cm,寬2.5-8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緣。總狀花序;花梗細長;花排列稀疏,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長約2mm;雄蕊8,短於花被;花柱3,較短,柱頭頭狀。瘦果錐狀卵形,有三棱,棱上部銳利,下部圓鈍,黑褐色,有3條深溝。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濕潤的溝谷、村邊、草地。
資源分布:我國東北、西北、西南山區有栽培。亦有野生。
【化學成份】全草含硝酸鹽還原酶(nitratereductase)[1],蕓香甙(rutin)[2]。葉中含3′,4′5,7-四-O-甲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1→6)-O-β-D-吡喃葡萄糖甙〔3’,4′,5,7-tetra-O-methyl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3]。果實含蛋白質(protein)[4]。種子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蕓香甙,山柰酚-旬-3-蕓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槲皮素-3-蕓香糖甙-7-半乳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7-galactoside)[5]。
【藥理作用】
1.抗乙肝表面抗原作用用酶聯免疫吸附檢測(ELISA)技術測定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試驗表明,苦蕎頭水煎劑對HBsAg有明顯滅活作用[1]。
2.降血糖、血脂作用給糖尿病患者服用苦蕎麥面條200g/d,連用3個月,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均有明顯降低,血三酸甘油和膽固醇也有下降,並能明顯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2]。給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每日服用苦蕎麥粉10g,連續6星期,有顯著降血糖作用;連續5星期對高脂飼料所致高血脂大鼠,有明顯降低血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3]。
【性味】甘;性平;小毒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健脾行滯;理氣止痛;解毒消腫。主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痢疾;腰腿痛;跌打損傷;癰腫惡瘡;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本草綱目》:多食傷胃,發風動氣,能發諸病,黃疾人尤當禁之。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健胃順氣,祛風除痰。治狂犬咬傷;外治惡瘡,蟲、蚊咬傷。
2.《內蒙古中草藥》:除濕止痛,解毒消腫,健胃。治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瘡癰腫毒,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