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喬木紫珠功效和作用

【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QiáoMùZǐZhū

【別名】紫珠(《雲南中草藥選》),木紫珠、大樹紫珠(《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梅發破(傣名)。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南洋紫珠的根、葉。根,全年采挖,洗凈,切片,曬幹。葉,夏季采收。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3~10米,全株有星狀茸毛。莖圓柱形。單葉對生,革質,長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7~9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毛較少,下面被極密而帶汙黃色毛,全緣,側脈7~9對.多花密集排成腋生聚傘花序,花小,紫紅色。核果漿果狀,球形,直徑約2毫米,呈紫紅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多生於路旁或疏林中。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性味】《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涼血止血。治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衄血,婦女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摘錄】《*辭典》

喬木紫珠《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QiáoMùZǐZhū

【英文名】rootorleafofTreeBeautyberry

【別名】紫珠、大樹紫珠、白葉子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南洋紫珠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licarpaarboreaRoxb.[C.tomen-tosaLam.etBakh.]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采挖,洗凈,切片,曬幹。葉,夏季采收,曬幹或研末。

【原形態】喬木,高約8m。幼枝四棱形,與葉柄及花序均密生黃褐色粉狀分枝茸毛。葉對生;葉柄長3-6cm,粗壯,上面有溝槽;葉片革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3-37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或鈍圓,表面深綠色,具光澤,幼時有毛,老後脫落,背面密生黃褐色星狀茸毛,邊緣近全緣;側脈8-10對。聚傘花序6-8次分歧,寬6-11cm;花序梗四棱形,長於或等於葉柄,具線形小苞片;花萼杯狀,萼齒4裂,鈍三角形或不明顯,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狀茸毛;花冠先端4裂,鈍三角形或不明顯,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狀蔚毛;花冠先端4裂,長約3cm,紫色至淡紫色,有細毛;雄蕊4,伸出於花冠外;子房球形,密生星狀毛。果實徑約2mm,成熟時紫褐色,幹後變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1600m的向陽山坡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雲南、西藏。

【化學成份】葉含有熊果酸(ursolicacid),表羽扇豆醇(epilupeol),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馬期裏酸(maslinicacid),羽扇豆醇乙酸(acetateoflupeol),β-香樹脂醇乙酸(ac-etateofβ-amyrin),β-谷甾醇乙酸酯(acetateofβ-sitosterol),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樹皮中含白樺脂酸甲酯(methylbetulinate)和降香萜烯醇(bauerenol)。心材中含β-谷甾醇和齊墩果酸等。

【性味】微苦澀;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主衄血;咯血;胃腸道出血;婦女崩漏;咽喉腫痛;外傷出血;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撒。

【各家論述】《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涼血止血。治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衄血,婦女崩漏。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喬木紫珠相關圖片

喬木紫珠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喬木五加  下一个:蕎麥>>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