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榕須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RónɡXū

【別名】半天吊(《生草藥性備要》),吊風根、榕樹須(《嶺南采藥錄》),榕樹吊須(《廣東中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氣根。全年可采。割下氣根,紮成小把,曬幹。

【原形態】

榕樹(《南方草木狀》),又名:倒生樹(《粵誌》),倒生木、不死樹(《綱目拾遺》),細葉榕(《嶺南采藥錄》),正榕、官榕木,小葉榕。

常綠大喬木,高20~25米,胸徑達2米以上,幹多分枝擴散;樹冠擴大成傘狀;樹皮不剝落,具白乳汁;由幹抽出氣根,可垂及地,挺直如柱。葉互生,革質,闊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4~10厘米,寬2~5.5厘米,基部楔形或圓形,先端鈍、短漸尖,全緣,兩面均無毛,側脈5~6對,表面不明顯;葉柄長7~15毫米.隱頭花序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內,倒卵球形,直徑約5~10毫米,初乳白色,熟時黃色或淡紅色,基部苞片3,闊卵形,鈍;雄花花被3~4,雄蕊1;雌花花被片3,柱頭長;癭花似雌花。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樹皮(榕樹皮)、葉(榕樹葉)、樹脂(榕樹膠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村邊坡地、河邊,有時塔頂及峭壁亦有生長。分布廣西、廣東、福建、臺灣、雲南、浙江、貴州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幹燥氣根呈木質細條狀,長1米左右,基部較粗,徑4~8毫米,末端漸細,往往分枝,有時簇生6~7條支根。表面紅褐色,外皮多縱裂,有時剝落,皮孔灰白色,呈圓點狀或橢圓狀。質脆,皮部不易折斷,斷面木部棕色。以條細、紅褐色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酚類、氨基酸、有基酸、糖類。

【性味】

苦澀,平。

①《南寧市藥物誌》:"澀,平。"

②《廣西中藥誌》:"味苦澀,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活血解毒。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眼結膜炎,痧氣腹痛,風濕骨痛,鼻衄,血淋,跌打損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浸酒飲,治傷散瘀。"

②《嶺南雜記》:"制藥可以固齒。"

③《嶺南采藥錄》:"煎水熏洗痔瘡;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飲,可驗麻風真假,真者覺其味甘。"

④《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斷筋折骨。"

⑤《廣西中藥誌》:"祛風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利尿。治風濕骨痛。"

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發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瘧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⑦《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解熱去痧,消炎止咳。治斑痧大熱,傷寒夾色,鼻衄。"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關節風濕痛以及腳筋緊張,屈伸不利:榕樹倒拋根合童便煎洗患處。(《泉州本草》)

②治關節風濕痛:格樹氣根二至四兩。酒水煎服。或用氣根煎湯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榕樹氣根二兩。或加樟樹二重皮三至五錢。水煎沖酒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血淋:榕樹倒拋根鮮者一兩半(幹者八錢)。合冰糖燉服,每日一次,續服四、五次。(《泉州本草》)

⑤治小便不通:榕樹吊須一把,沙糖、米酒各適量。水煎服。(《嶺南草藥誌》)

⑥治疝氣,子宮脫垂:榕樹幹氣根一兩,瘦豬肉適量。水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⑦固齒,止牙痛:榕根須,摘斷,入竹管內,將鹽塞滿,以泥封固;火煆存性為末,擦牙,搖動者亦堅。竹管不用。(《綱目拾遺》)

⑧治牙痛,能消腫止痛殺蟲:榕須、皂角。煎水含之:冷則吐,吐則再含。(《嶺南采藥錄》)

⑨治喉蛾:榕樹須六兩。黑醋一湯碗,煎好,候溫含漱。(《嶺南草藥誌》)

⑩治濕疹,陰癢:榕樹氣根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⑾治神經性皮炎:鮮榕樹須,搗爛外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榕須《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綱目拾遺》:按《泉州府誌》:榕有二種,一種矮而盤桓,其須著地,復生為樹。一種名赤榕,上聳廣大。二種蔭最寬廣,入藥用有須者。

【拼音名】RónɡXū

【別名】半天吊、榕根須、吊風根、榕樹須、榕樹倒拋根、榕樹吊須、烏松、老公須、倒吊松根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氣生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MicrocarpaL.[F.Retusaauct.Non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割下氣生根,紮成小把,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常綠大喬木,高15-25m,胸徑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氣牛根(榕須),下垂,深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7-12mm;托葉披針形,長約8mm;葉片草質而稍帶肉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5一8scm,寬3-4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淺綠色,全線或淺波狀;基出脈3條,側脈纖細,3-10對。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著生於已落枝葉腋,扁球形,直徑5-10mm,成熟時黃色或微紅色,基部苞片闊卵形,宿存,無總花梗;雄花、癭花和雌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間有少數剛毛,雄花散生內壁,花被片3,近匙形,雄蕊1,花藥與花絲等長;瘦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廣匙形,花柱側生,短;雌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與癭花相似,但較小,花柱側生,短於子房,柱頭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800m的林綠或曠野,野生或植為行道樹。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幹燥氣生根呈木質細條狀,長1m左右,基部較粗,直徑4-8mm,末端漸細,多分枝,有時簇生6-7條支根。表面紅褐色,外皮多縱裂,有時剝落,皮孔灰白色,呈圓點狀或橢圓狀。質韌,皮部不易折斷,斷面木部棕色。氣微,味苦、澀。

以條細、紅褐色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類[1]。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散風熱;祛風濕;活血止痛。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結膜炎;風濕骨痛;痧氣腹痛;久痢;胃痛;白帶;濕疹;陰癢;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關節風濕痛以及腳筋緊張,屈伸不利:榕樹倒拋根合童便煎洗患處。(《泉州本草》)②治關節風濕痛:榕樹氣根二至四兩。酒水煎服。或用氣根煎湯洗患處。(《福建中草藥》)③治跌打損傷:榕樹氣根二兩。或加樟樹二重皮三至五錢。水煎沖酒服。(《福建中草藥》)④治血淋:榕樹倒拋根鮮者一兩半(幹者八錢)。合冰糖燉服,每日一次,續服四、五次。(《泉州本草》)⑤治小便不通:榕樹吊須一把,沙糖、米酒各適量。水煎服。(《嶺南草藥誌》)⑥治疝氣,子宮脫垂:榕樹幹氣根一兩,瘦豬肉適量。水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⑦固齒,止牙痛:榕根須,摘斷,入竹管內,將鹽塞滿,以泥封固;火鍛存性為末,擦牙;搖動者亦堅。竹管不用。(《綱目拾遺》)⑧治牙痛、能消腫止痛殺蟲:榕須、皂角。煎水含之,冷則吐,吐則再含。(《嶺南采藥錄》)⑨治喉蛾:榕樹須六兩。黑醋一湯碗,煎好,候溫含漱。(《嶺南草藥誌》)⑩治濕疹,陰癢:榕樹氣根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11.治神經性皮炎:鮮榕樹須,搗爛外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浸酒飲,治傷散瘀。

2.《嶺南雜記》:制藥可以固齒。

3.《嶺南采藥錄》:煎水熏洗痔瘡;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飲,可驗麻風真假,真者覺其味甘。

4.《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斷筋折骨。

5.《廣西中藥誌》:祛風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利尿。治風濕骨痛。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發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瘧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7.《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解熱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熱,傷寒夾色.鼻衄。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榕須相關圖片

榕須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榕樹葉  下一个:柔毛水楊梅>>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