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赤小豆芽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ChìXiǎoDòuYá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經水罨發芽而成的豆芽。

【功能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入散劑。

【附方】

①治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並治下血,先血後便之近血: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幹),當歸(《千金方》用量作三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賂》赤小豆當歸散)

②治妊娠數月,月猶經水時時來者,名曰漏胞。若因房室勞有所去,名曰傷胎:赤小豆五升,濕地種之,令生芽,幹之。上一物,下篩。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便停。(《小品方》小豆散)

【摘錄】《*辭典》

赤小豆芽《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ChìXiǎoDòuYá

【英文名】Ricebeansprouts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umbellata(Thunb.)OhwietOhashi或赤豆Vignaangularis(Willd.)OwhwietOhashi的芽。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ignaumbellata(Thunb.)OhwietOhashi[DolichosumbellatusThunb.;phaseoluscalcaratusRoxb.]2.Vignaangularis(Willd.)OwhwietOhashi[DolichosangularisWilld.;Phaseolus(Willd.)W.F.Wight]

采收和儲藏:將成熟的種子發芽後,曬幹。

【原形態】

1.赤小豆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m,密被倒毛。三出復葉;葉柄長8-16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出。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mm,具毛;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藥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莖上有白色長硬毛。三出復葉;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例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鐘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寬於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於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時種子間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或野生。

資源分布:1.分布於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國廣為栽培。

【性味】味甘;性微涼

【歸經】肝;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安胎。主腸風便血;腸癰赤白痢疾;任娠胎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或鮮品炒熟食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赤小豆芽相關圖片

赤小豆芽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赤小豆花  下一个:赤小豆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