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榕樹葉功效和作用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RónɡShùYè

【別名】小格葉(《生草藥性備要》),落地金錢(《本草求原》)。

【來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葉片,全年可采,揀凈雜質,曬幹。

【生境分布】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幹燥的葉茶褐色,多呈不規則卷曲狀,展開後呈倒卵狀長圓形,長3~8厘米,寬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稍狹,邊全緣,革質。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含三萜皂甙、黃酮甙、酸性樹脂、鞣質。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1:50濃度的榕樹葉和樹皮,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舒氏痢疾杼苗有抑制作用。

同屬植物垂葉榕葉的水煎液,用平皿稀釋法的抑菌效價為:綠膿桿菌1:20,金黃色葡萄球菌1:80,弗氏痢疾桿苗1:80,大腸桿菌1:20,變形桿菌1:160,用挖洞法及紙片法亦證明對上述細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廣東中藥》Ⅱ:"淡,涼。"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解熱理濕。治跌打損傷,慢性氣管炎,流感,百日咳,扁桃體炎,菌痢,腸炎,目赤,牙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消骨內陰瘡,敷跌打,止痛,沖酒飲。"

②《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斷筋折骨。"

③《南寧市藥物誌》:"治痢疾。"

④《嶺南草藥誌》:"解熱,理濕滯。"

⑤《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解熱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熱,傷寒夾色,鼻衄,蛾喉,扁桃體炎,結合膜炎,瘧疾,百日咳,跌打瘀腫,筋傷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註意】《廣東中藥》Ⅱ:"麻風患者忌用,否則皮膚之結節更形表露。"

【附方】

①治婦女經閉,跌打損傷:榕樹葉,焙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錢,每日一次,連服三日。(《泉州本草》)

②治眼熱:榕樹葉、黃豆,加片糖少許同煎服。(《廣東中藥》Ⅱ)

③治風火牙痛:椿樹葉曬幹,塞患牙。(《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小葉榕鮮葉1.5兩,水煎,後入陳皮2錢(均為10兩制)再煎,濾出首次藥液後藥渣復煎,合並兩次藥液濃縮至50~100毫升,加入白糖適量,為成人1日量。每日分2~3次飯後服,1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個療程。治療507例,近期控制133例(26.23%),顯效183例(36.1%),單純型的療效略高於喘息型。或用鮮葉及陳皮煎汁濃編制成糖漿,每10毫升中含鮮葉8%,陳皮2錢,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為一療程,視需要隔幾天可進行第二療程。共治療151例,痊愈81例(53.6%),顯效50例(33.1%)。一般藥後2~5天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睡眠改善,食欲增加,僅少數在藥後有頭暈、口幹、咽部不適、四肢酸軟無力,合並胃潰瘍者藥後胃痛加劇;極個別體弱者,在服藥期間出現輕度浮腫,停藥後可自行消失。另據報道,用樹皮1~2兩或幹葉0.5~1兩(或加陳皮2錢),水煎內服,療效亦無量著差異。此藥除用於慢性氣管炎外,對急性氣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用之亦效,咳嗽、咳痰等癥多在3~5天消失或明顯減輕,體溫及白細胞能迅速降至正常。

②治療急性菌痢及腸炎

每日用100%榕樹葉煎劑50~100毫升,分2次服。治療菌痢19例,治愈17例,好轉2例。治療急性腸炎7例,服藥1天痊愈。

【摘錄】《*辭典》

榕樹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RónɡShùYè

【別名】小榕葉、落地金錢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microcarpaL.f.[F.retusaauct.non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常綠大喬木,高15-25m,胸徑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氣牛根(榕須),下垂,深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7-12mm;托葉披針形,長約8mm;葉片草質而稍帶肉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5一8scm,寬3-4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淺綠色,全線或淺波狀;基出脈3條,側脈纖細,3-10對。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著生於已落枝葉腋,扁球形,直徑5-10mm,成熟時黃色或微紅色,基部苞片闊卵形,宿存,無總花梗;雄花、癭花和雌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間有少數剛毛,雄花散生內壁,花被片3,近匙形,雄蕊1,花藥與花絲等長;瘦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廣匙形,花柱側生,短;雌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與癭花相似,但較小,花柱側生,短於子房,柱頭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800m林緣或曠野,野生或植為行道樹。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葉不規則卷曲成筒狀,褐色至黃褐色,展平後呈橢圓形或卵形,長3-8cm,寬2-4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稍狹。全緣,下面網脈明顯;葉柄長7-12mm。革質,體輕稍有韌性。氣微,味苦、澀。

理化鑒別取本品粗粉5g,加水25ml,煮沸1h,濾過,濾液濃縮至15ml,備用。

(1)取濃縮液2ml,加三氯化鐵試液,顯藍綠色。(檢查酚羥基)(2)取濃縮液2ml,加醋酸鉛試液,產生黃色沈澱。(檢查黃酮)(3)取濃縮液10ml,置分液漏鬥中,加乙酸乙酯萃取3次,每次5ml,收集乙酸乙酯層,水浴上揮幹,殘渣用乙醇2ml溶解,置試管中,加鹽酸-鎂粉,顯粉紅-櫻桃紅色。(檢查黃酮)。

【化學成份】含羽扇豆醉乙酸酯(lupeylacetate),無羈萜(friedl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β-粘黴烯醇(glutinol),蒲公英賽醇(tarax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脂肪族化合物和甾體化合物[1]。

【藥理作用】抗菌作用1∶50濃度的榕樹葉和樹皮,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舒氏痢疾秤菌有抑制作用。同屬植物垂葉榕FicusbenjaminaL.葉的水煎液,用平皿稀釋法的抑菌效價為:綠膿桿菌1∶20,金黃色葡萄球菌1∶80,弗氏痢疾桿菌1∶80,大腸桿菌1∶20,變形桿菌1∶160,用挖洞法及紙片法亦證明對上述細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發表;解毒消腫;祛濕止痛。主流感;慢生氣管炎;百日咳;扁桃體炎;目赤;牙痛;菌痢;腸炎;乳癰;燙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廣東中藥》Ⅱ:麻風患者忌用,否則皮膚之結節更形表露。

【附方】①治婦女經閉,跌打損傷:榕樹葉,焙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錢,每日一次,連服三日。(《泉州本草》)②治眼熱:榕樹葉、黃豆,加片糖少許同煎服。(《廣東中藥》Ⅱ)③治風火牙痛:榕樹葉曬幹,塞患牙。(《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消骨內陰瘡,敷跌打,止痛,沖酒。

2.《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斷筋折。

3.《南寧市藥物誌》:治痢疾。

4.《嶺南草藥誌》:解熱,理濕滯。

5.《福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解熱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熱,傷寒夾色、鼻衄、蛾喉、扁桃體炎、結合膜炎、瘧疾、百日咳、跌打瘀腫、筋傷攣痛。

【臨床應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小葉榕鮮葉1.5兩,水煎,後入陳皮2錢(均為10兩制)再煎,濾出首次藥液後藥渣復煎,合並兩次藥液濃縮至50-100ml,加入白糖適量,為成人1日量。每日分2-3次飯後服,1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個療程。治療507例,近期控制133例(26.23%),顯效183例(36.10%),單純型的療效略高於喘息型。或用鮮葉及陳皮煎汁濃縮制成糖漿,每10ml中含鮮葉8錢,陳皮2錢,日服3次,每次10ml,10天為一療程,視需要隔幾天可進行第二療程。共治療151例,痊愈81例(53.6%),顯效50例(33,l%)。一般藥後2-5天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睡眠改善,食欲增加,僅少數在藥屆有頭暈、口幹、咽部不適、四肢酸軟無力,合並胃潰瘍看藥後胃病加劇;極個別體弱者,在服藥期間出現輕度浮腫,停藥後可自行消失。另據報道,用樹皮1-2兩或幹葉0.5-1兩(或加陳皮2錢),水煎內服,療效亦無顯著差異。此藥除用於慢性氣管炎外,對急性氣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用之亦效,咳嗽、咳痰等癥多在3-5天消失或明顯減輕,體溫及白細胞能迅速降至正常。

2.治療急性菌痢及腸炎:每日用100%榕樹葉煎劑50-100ml,分2次服。治療菌痢19例,治愈17例,好轉2例。治療急性腸炎7例,服藥1天痊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榕樹葉相關圖片

榕樹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榕樹皮  下一个:榕須>>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