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樗葉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ChūYè

【別名】樗木葉(《唐本草》)

【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

【性味】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綱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瘡疥,風疽。水煮葉汁用之。"

【摘錄】《*辭典》

樗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ChūYè

【英文名】LeafofTree-of-heavenAilanthus

【別名】樗木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atissima(Mill.)Swingle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lanthusatissima(Mill.)Swingle[ToxicodendronaltissimaMil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臭椿落葉喬木,高可達20m。樹皮平滑有直的淺裂紋,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45-90cm;小葉13-25,揉搓後有臭味,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斜截形,全緣,僅在基部通常有1-2對粗鋸齒,齒頂端背面有1腺體。圓錐花序頂生;花雜性,白色帶綠;雄花有雄蕊10;子房為5心皮,柱頭5裂。翅果長圓狀橢圓形,長3-5cm。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能耐旱、耐堿,常栽培為行道樹。

資源分布:分布幾遍及全國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為奇數羽狀復葉,葉軸長,多折斷,灰黃色,具小葉10余對,每小葉片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一側圓,一側斜,近基部邊緣常有1-2對粗鋸齒。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柄長4-6mm。有時可見短的頂枝,黃褐色。質脆,易破斷。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葉含蕓香甙(rutin),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kaempferol),樹皮素(quercetin)及氨基酸(aminoacid)。

【性味】苦;涼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主濕熱滯下;泄瀉;痢疾;濕疹;瘡疥;癤腫

【用法用量】外用:煎湯,6-15g,癬品30-60g;或絞汁。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唐本草》:主治瘡疥,風疽。水煮葉汁用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樗葉相關圖片

樗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樗雞  下一个:除蟲菊>>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