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石斛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ShíHú

【英文名】HERBADENDROBII

【別名】吊蘭[四川]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環草石斛DendrobiumloddigesiiRolfe.、馬鞭石斛DendrobiumfimbriatumHook.var.oculatumHook.、黃草石斛DendrobiumchrysanthumWall.、鐵皮石斛DendrobiumcandidumWall.exLindl.或金釵石斛DendrobiumnobileLindl.的新鮮或幹燥莖。全年均可采收,鮮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幹用者采收後,除去雜質,用開水略燙或烘軟,再邊搓邊烘曬,至葉鞘搓凈,幹燥。鐵皮石斛剪去部分須根後,邊炒邊扭成螺旋形或彈簧狀,烘幹,習稱“耳環石斛”。

【性狀】

鮮石斛: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約30cm,直徑0.4~1.2cm。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紋,節明顯,色較深,節上有膜質葉鞘。肉質,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

環草石斛:呈細長圓柱形,常彎曲或盤繞成團,長15~35cm,直徑0.1~0.3cm,節間長1~2cm。表面金黃色,有光澤,具細縱紋。質柔韌而實,斷面較平坦。無臭,味淡。

馬鞭石斛:呈長圓錐形,長40~120cm,直徑0.5~0.8cm,節間長3~4.5cm。表面黃色至暗黃色,有深縱槽。質疏松,斷面呈纖維性。味微苦。

黃草石斛:長30~80cm,直徑0.3~0.5cm,節間長2~3.5cm。表面金黃色至淡黃褐色,具縱溝。體輕,質實,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嚼之有黏性。

耳環石斛:呈螺旋形或彈簧狀,一般為2~4個旋紋,莖拉直後長3.5~8cm,直徑0.2~0.3c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皺紋,一端可見莖基部留下的短須根。質堅實,易折斷,斷面平坦。嚼之有黏性。

金釵石斛:呈扁圓柱形,長20~40cm,直徑0.4~0.6cm,節間長2.5~3cm。表面金黃色或黃中帶綠色,有深縱溝。質硬而脆,斷面較平坦。味苦。

【鑒別】

本品橫切面:環草石斛、黃草石斛表皮細胞1列,扁平,外被鮮黃色角質層。基本薄壁組織細胞大小近似,有壁孔,散在多數外韌型維管束,略排成3~4圈。維管束外側纖維群新月形或半圓形,其外緣薄壁細胞,有的含類圓形矽質塊,木質部有1~3個導管較大。含草酸鈣針晶細胞多見於維管束旁。

馬鞭石斛表皮細胞扁圓形,外壁及側壁增厚,木化,有層紋。

耳環石斛木質部導管大小近似。含草酸鈣針晶束細胞多見於近表皮處。

金釵石斛基本薄壁組織細胞大小較懸殊。維管束略排成7~8圈。

【炮制】幹品除去殘根,洗凈,切段,幹燥。

【性味】甘,微寒。

【歸經】歸胃、腎經。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幹煩渴,食少幹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6~12g,鮮品15~30g。入復方宜先煎,單用可久煎。

【貯藏】幹品置通風幹燥處,防潮;鮮品置陰涼潮濕處,防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石斛《*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ShíHú

【別名】林蘭、禁生(《本經》),杜蘭、石蓫(《別錄》),金釵花、千年潤(《綱目》),黃草(《藥物出產辨》),吊蘭花(《中國藥植誌》)。

【來源】為蘭科植物金釵石斛或其多種同屬植物的莖。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後采挖者質量好。采回後如保存鮮用時,在春、秋季則應及時栽培於細砂石中,放置陰濕處,經常澆水使根部保持濕潤。在冬天應平放於竹筐內,上蓋蒲包,但應註意空氣流通。幹石斛一般系將鮮石斛剪去須根,洗凈,曬幹或烘幹;在廣西地區先用開水燙過,趁熱邊搓邊曬(或烘)至全郎幹燥為止。耳環石斛:加工時,揀長約4厘米的鮮石斛,修去部分須根,洗凈,晾幹,然後放入鐵鍋內,均勻炒至柔軟,趁熱搓去薄膜狀葉鞘,放置略通風處,兩天後置於有細眼的鉛皮盤內,下面用適當的微火,在離盤約一尺處,微微加溫,用手使之彎成螺旋形或彈簧狀,再晾幹,如此反復進行2~3次,至幹燥為止。

【原形態】

①金釵石斛(《本草衍義》)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30~50厘米。莖叢生,直立,直徑1~1.3厘米,黃綠色,多節,節間長2.5~3.5厘米。葉無柄,近革質,常3~5片生於莖的上端;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鈍,有偏斜狀的凹缺,葉脈平行,通常9條,葉鞘緊抱於節間,長1.5~2.7厘米。總狀花序自莖節生出,通常具花2~3朵;苞片膜質,小,卵形;花甚大,下垂,直徑6~8厘米;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紅色;萼片3,中萼片離生,兩側萼片斜生於蕊柱足上,幾相等,長圓形,長3.5~4.5厘米,寬1.2~1.5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形;花瓣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與萼片幾等長,寬2.1~2.5厘米,唇瓣生於蕊柱足的前方,近圓卵形,長4~4.5厘米,寬3~3.5厘米,先端圓形,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圍蕊柱,兩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塊深紫色的斑點;合蕊柱高6~7毫米,連足部長約12毫米;雄蕊呈圓錐狀,花藥2室,長約3毫米,花粉塊4,蠟質。蒴果。花期5~6月。

附生於高山巖石或森林中的樹幹上。分布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廣西、臺灣等地。此外,各地尚有栽培。

②長爪石斛

與上種近似,主要區別為本種莖的節間膝曲或明顯地加粗,因此全形稍呈連珠狀;花淡紫色。

分布廣西、廣東、臺灣等地。

③鐵皮石斛,又名:霍山石斛。

莖叢生,直立,高5~30厘米,徑約5毫米,圓柱形,基部稍細,綠色並帶紫色;多節,節間長1~2厘米。葉少數,生於莖上部,無柄;葉片近卵形、卵狀長圓形或近長圓形,長5~7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急尖而有偏斜狀的凹缺,帶革質;葉鞘膜質,緊抱節間,灰色,似不清潔狀,幹後深灰色。總狀花序生於無葉莖的上部節上,長達6厘米,花2~5朵;苞片鉆狀,長5毫米左右;花淡黃綠色,草黃色或淡黃色,直徑3.5~4厘米;萼片3,長約19毫米,中央萼片長圓狀披針形,兩側萼片長圓狀三角形,基部稍向前伸和蕊柱足連生成極短的蕊柱跟;側生花瓣長圓形,與萼片幾等長,唇瓣長圓狀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9毫米,先端急尖,中央具許多紫色或褐紫色斑點,兩邊反卷包圍蕊柱;合蕊柱高3~3.5毫米,連足部長約10毫米;雄蕊卵形,白色,有四棱,花粉塊4,稍黃色。蒴果長圓形,長約2.5厘米,有三棱。

分布安徽、浙江、陜西、山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④細莖石斛,又名:銅皮石斛,細黃草。

與鐵皮石斛很相似。莖高10~20厘米。葉長圓狀披針形,長2.5~4厘米,寬7~10毫米,先端鈍;葉鞘非灰色不清潔狀。總狀花序具花2~4朵;花淡黃綠色,直徑約2厘米;中央萼片線狀披針形,兩側萼片稍帶鐮刀形;唇瓣黃綠色,中央有1褐色的斑點。

分布浙江、安徽、廣西、雲南等地;

⑤重唇石斛

莖直立,高25~50厘米。節間長2.5~3.5厘米;葉鞘緊抱節間,幾與節間等長。總狀花序生花1~3朵,下垂;花淡紫堇色,直徑2~3厘米;萼片近卵形,側生一對較中央一片稍狹,並略呈鐮刀形;花瓣長圓形,唇瓣比兩側花瓣短,下陷呈短舟形,內被柔毛,先端有一突尖;合蕊柱很短,前方被長柔毛;花藥深紫色。

分布廣西、廣東等地。

⑥鉤狀石斛

莖直立,較細,高達60厘米。葉互生;無柄;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7~8厘米,寬15~20毫米,先端漸尖。總狀花序較短,生花1~6朵;花白色,徑2.5~3厘米;中央萼片卵形,長20毫米,寬6毫米,先端銳尖,側生一對稍偏斜,蕊柱跟短囊狀;花瓣長圓形,長18毫米,先端銳尖,唇瓣廣卵形,長12毫米,3淺裂,急尖而先端有凹頭;合蕊柱前方被毛;花絲細,花藥有乳狀突起。

分布福建、廣東等地。

⑦廣東石斛,又名:銅皮蘭。

莖直立,圓柱形,細瘦,高15~30厘米。葉線狀長圓形,長3~5厘米,寬8~12毫米,先端鈍或急尖,有偏斜狀凹缺。花白色,開後經日即變黃色,有香氣,直徑約7厘米,通常1~2朵生於莖的上部;中央1片花萼長圓狀披針形,側生1對萼片披針形;花瓣橢圓狀長圓形,唇瓣狹卵形,基部有鮮綠色斑點;合蕊柱短;雄蕊近圓形,具有乳狀突起。

分布廣西、廣東等地。

⑧細葉石斛

莖直立,細,高15~30厘米,直徑3~6毫米,節間長約2.5厘米,有的節上生出細小的分枝。葉天柄;線形,長4~8厘米,寬4~6毫米,先端鈍,有偏斜的微凹缺。總狀花序腋生,生花1~2朵;花黃色下垂;苞片卵狀;總花梗長8~12毫米;萼片與花瓣幾同形,長圓形;唇瓣3淺裂,基部有1短闊的爪;合蕊柱高4~4.5毫米。花期7月。

生於高山。分布廣西、雲南、四川等地。

⑨羅河石斛,又名:小黃草。

莖直立,圓柱形,細皮,高25~27厘米,節間長1.3~2.3厘米。葉鞘膜質,管狀,抱莖;葉長圓形,長3.5~6厘米,寬1~1.5厘米,兩端均尖。花黃色,數朵單生於無葉的莖的上部;中央萼片橢圓形,兩側萼片斜橢圓形;花瓣橢圓形,唇瓣倒卵形,鋪平時長2厘米,寬1.7厘米,有肉質乳突狀突起,前緣有不規則鋸齒;合蕊柱高3.5毫米,蕊柱足長7毫米。花期6月。

附生於山谷的巖石上。分布廣西。

⑩美花石斛

莖圓柱形,高10~15厘米,直徑5~7毫米,基部略細。葉無柄,長圓狀披針形,長4~6厘米,寬1.2~1.8厘米。花單生;淡粉紅色;苞片小;中央萼片長圓狀披針形,兩側萼片近筒形,蕊柱跟囊狀;花瓣橢圓形,唇瓣3淺裂,先端微凹或近圓形,邊緣流蘇狀,中央被毛;合蕊柱極短。

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⑾小美石斛,又名:矮石斛、黑節草。

莖呈假鱗莖狀,紡錘形,高4~7.5厘米,中間直徑約1.5厘米,通常3節,外被黑色長硬毛。葉2~4枚,長圓形或橢圓次長圓形,長2~5厘米,寬1~1.8厘米,先端急尖,具偏斜的微凹頭。總狀花序生於有葉的莖上;花白色,1~3朵,總花梗長1.8~2厘米;中央萼片橢圓狀長圓形,兩側萼片近三角形,蕊柱跟廣囊狀;花瓣卵狀長圓形,唇瓣3裂,中央裂片倒心形,兩側裂片近圓形;合蕊柱高5~6毫米。

分布雲南。

【性狀】

本品因品種及加工方法不同,通常分為金釵石斛、黃草石斛、小黃草石斛、耳環石斛及鮮石斛等效種。

①金釵石斛

為植物金釵石斛的加工品。幹燥莖長約20~45厘米,直徑約1~1.5厘米,基部為圓柱形,中部及上部為扁圓柱形,莖節微向左右彎曲,表面金黃色而微帶綠色,有光澤,具縱溝紋,節明顯,棕色,有時節部稍膨大,節間長約2.5~3厘米,向上漸短。體輕而質致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散布有深色的小點。氣無,味苦,嚼之帶粘性。以身長、色金黃、質致密、有光澤者為佳。

②黃草石斛

為鐵皮石斛、羅河石斛、廣東石斛、細莖石斛等的加工品。幹燥莖長一般在30厘米以上,直徑約3~5毫米,圓柱形,略彎曲,表面金黃色而略帶綠色,有光澤,具深縱溝紋,節明顯,節間長約2~3.5厘米。橫切的厚片斷面類圓形,邊緣有多數角棱,形成齒輪狀,中間散布有類白色小點。氣無,味微苦,嚼之略帶粘性。以條勻、金黃色、致密者為佳。

③小黃草石斛

為美花石斛、羅河石斛、細葉石斛的加工品。幹燥莖長一般在30厘米以下,直徑約2~2毫米,多彎曲盤繞成團,表面有細密縱紋理,金黃色而略帶綠色,有光澤,節間長約1~1.5厘米,斷面類圓形,略帶粉性。以卷曲、節密、金黃色、富粉質,嚼之有甘涼味、粘性足者為佳。

④耳環石斛

又名:楓鬥。為石斛屬多種植物的莖經特殊加工制成。㈠西楓鬥,幹燥莖扭曲呈螺旋形或彈簧形;一般可見有1~4個旋紋,長約1~1.5廈米,直徑約3毫米,一端可見莖基及殘留的短須根,稱龍頭,另一端為莖的尖端,稱"鳳尾",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紋理,節明顯或有時不明顯。氣無;味淡。以條粗肥、旋紋少、有頭吊、富粉質者為佳。又以所用原料不同又可分為鐵皮楓鬥(鐵皮石斛制成)、銅皮楓鬥(細莖石斛制成)、雲南楓鬥(小美石斛制成)等。㈡圓楓鬥,用鐵皮、細莖、小美等石斛長於8厘米的莖而不適宜加工成西楓鬥者,將其剪成5厘米左右的長度,在微火上烘幹,同時扭卷成圓形,如鐘表發條狀。㈢結子鬥,用鐵皮石斛的莖節剪斷,烘幹時打成紐結狀。商品楓鬥還有直條楓鬥、葫蘆鬥、生川鬥、廣霍鬥等等規格名稱。

⑤鮮石斛

金釵型的鮮石斛莖呈稍扁的圓柱形,基部較細,直徑約1~1.5厘米,表面黃綠色,光滑,有縱棱,節明顯,節上有棕黃色的環,節基部包圍有灰色膜質的葉鞘,長度約占節間的1/2。

黃草型的鮮石斛莖呈圓柱形,肉肥厚。常見的有:㈠鐵皮石斛:外皮黑綠色,莖較短壯,粗細均勻,節略彎曲;葉片瓜子形,質厚,葉鞘緊包於節間。嚼之有濃厚粘性,味淡。品質好。㈡細莖石斛:外皮黃綠色,莖較瘦長,葉亦較長,質薄,葉鞘易剝離,節直。嚼之粘性較薄,味淡。品質較差。㈢爪蘭石斛:外皮綠色,莖粗細不均勻,常兩端細,中間粗,葉較長。嚼之有苦味。品質略次。鮮石斛均以青綠色或黃綠色、肥滿多汁、嚼之發粘者為佳。

以上各種石斛,主產四川、貴州、廣西、廣東、雲南、湖北。此外,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陜西、河南等地亦產。

【化學成份】金釵石斛含石斛堿、石斛胺、石斛次堿、石斛星堿、石斛因堿、6-羥石斛星堿,尚含粘液質、澱粉。細莖石斛含石斛堿、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堿(季銨鹽)。羅河石斛含石斛寧堿。

【炮制】

幹石斛:取幹燥的石斛,用水泡約至八成透,燜潤,除去殘根及黑枝,切段,撞去薄膜,曬幹。鮮石斛:臨用時剪下,搓去膜質葉鞘,洗凈,剪段。

《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斛,先去頭土了,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幹,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徐徐焙幹用。"

【性味】

甘淡微鹹,寒。

①《本經》:"味甘,平。"

②《吳普本草》:"扁鵲:酸。李當之:寒。"

③《別錄》:"無毒。"

④《滇南本草》:"性平,味甘淡。"

⑤《綱目》:"甘淡微鹹。"

⑥《藥品化義》:"味苦,性涼。"

【歸經】

入胃、肺,腎經。

①《綱目》:"足太陰脾、足少陰右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胃、腎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少陰,亦入手少陰。"

④《藥品化義》:"入肺、腎、胃三經。"

【功能主治】

生津益胃,清熱養陰。治熱病傷津,口幹煩渴,病後虛熱,陰傷目暗。

①《本經》:"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

②《別錄》:"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疿氣,腳膝疼冷痹弱,定誌除驚。"

③《僧深集方》:"囊濕精少,小便余瀝者,宜加之。"

④《藥性論》:"益氣除熱。主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虛損,補腎積精,腰痛,養腎氣,益力。"

⑤《日華子本草》:"治虛損劣弱,壯筋骨,暖水臟,益智,平胃氣,逐虛邪。"

⑥《本草衍義》:"治胃中虛熱。"

⑦《綱目》:"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⑧《藥品化義》:"治肺氣久虛,咳嗽不止。"

⑨《本草備要》:"療夢遺滑精。"

⑩《綱目拾遺》:"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定驚療風,能鎮涎痰,解暑,甘芳降氣。"

⑾《本草再新》:"理胃氣,清胃火,除心中煩渴,療腎經虛熱,安神定驚,解盜汗,能散暑。"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須久煎),2~4錢(鮮者0.5~1兩);熬膏或入丸、散。

【註意】

①《本草經集註》:"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

②《百草鏡》:"惟胃腎有虛熱者宜之,虛而無火者忌用。"

【貯藏】幹品置通風幹燥處,防潮;鮮品置陰涼潮濕處,防凍。

【附方】

①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病傷津,溫瘧舌苔變黑:鮮石斛三錢,連翹(去心)三錢,天花粉二錢,鮮生地四錢,麥冬(去心)四錢,參葉八分。水煎服。(《時病論》清熱保津法)

②治中消:鮮石斛五錢,熟石膏四錢,天花粉三錢,南沙參四錢,麥冬二錢,玉竹四錢,山藥三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甘蔗三兩,煎湯代水。(《醫醇腆義》祛煩養胃湯)

③治眼目晝視精明,暮夜昏暗,視不見物,名曰雀目:石斛、仙靈脾各一兩,蒼術(米泔浸,切,焙)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米飲調服,日再。(《聖濟總錄》石斛散)

④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天門冬(焙)、人參、茯苓各二兩,五味(炒)半兩,兔絲子(酒浸)七錢,幹菊花七錢,麥門冬一兩,熟地黃一兩,杏仁七錢半,幹山藥、枸杞各七錢,牛膝七錢半,生地黃一兩,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炙草、枳殼(麩炒),青葙子、防風、黃連各五錢,草決明八錢,烏犀角半兩,羚羊角半兩。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原機啟微》石斛夜光丸)

【摘錄】《*辭典》

石斛《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本經》。

2.《唐本草》:作幹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湯。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者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名麥斛)。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漬服,乃言勝幹者,亦如麥斛,葉在莖端。其余斛如竹,節間生葉也。

3.《本草衍義》: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辨。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將

【拼音名】ShíHú

【英文名】stemofNobleDendrobium,stemofWhiteDendrobium,StemofMoniliformDendrobium,stemofDoublelipDendrobium,StemofHookedDendrobium,StemofHancockDendrobium,StemofWillsonDendrobium,stemofLoh

【別名】林蘭、禁生、杜蘭、石蓫、懸竹、千年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金釵石斛、美花石斛、鐵皮石斛、束花石斛、馬鞭石斛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endrobiumnobileLindl.2.DendrobiumloddigesiiRolfe3.DendrobiumcandidumWall.exLindl.[D.officinalisKimuraetMigo]4.DendrobiumchrysanthumWall.exLindl.5.DendrobiumfimbriatumHook.var.oculatumHook..

采收和儲藏:栽後2-3年即可采收,生長年限愈長,莖數愈多,單產愈高。一年四季均可收割。新收之石斛,鮮用者,除去須根及雜質,另行保存。幹用者,去根洗凈,搓去薄膜狀葉鞘,曬幹或烘幹;也可先將石斛置開水中略燙,再曬幹或烘幹,即為幹石斛。此外,鐵皮石斛等少數品種之嫩莖,還可進行特殊加工,即以長8cm左右的石斛莖洗凈晾幹,用文火均勻炒至柔軟,搓去葉鞘,趁熱將莖扭成螺旋狀或彈簧狀,反復數次,最後曬幹,商品稱為耳環石斛,又名楓鬥。

【原形態】

1.金釵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莖叢生,直立,高30-50cm。直徑1-1.3cm,黃綠色,多節,節間長2.5-3.5cm。葉近革質,常3-5枚生於莖上端;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1.5-2.5cm,先端2圓裂,葉脈平行,通常9條,葉鞘緊抱於節間,長1.5-2.7cm。無葉柄。總狀花序自莖節生出,通常具2-3花;苞片卵形,小,膜質,花大,下垂,直徑6-8cm;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紅色;萼片3,中萼片離生,兩側萼片斜生於蕊柱足上,長圓形,長3.5-4.5cm,寬1.2-1.5cm;花瓣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與萼片幾等長,寬2.1-2.5cm,唇瓣近圓卵形,生於蕊柱足的前方,長4-4.5cm,寬3-3.5cm,先端圓,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圍蕊柱,兩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塊深紫色的斑點;合蕊柱高6-7mm,連足部長約12mm;雄蕊呈圓錐狀,花藥2室,花藥塊4,蠟質。蒴果。花期5-6月。

2.美花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莖圓柱形,高10-45cm,直徑2-7mm,基部略細。葉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舌形,長4-6cm,寬1.2-1.8cm,先端銳尖而略鉤轉;無柄;葉鞘松抱於莖,鞘口張開。花單生,淡玫瑰色;苞片小;中萼片卵狀長圓形,長1.7-1.9cm,寬約6mm,先端鈍,側萼片比中萼片長,但較窄,先端銳尖;萼囊短,鈍;花瓣橢圓形,較寬,等長於中萼片,先端鈍,邊緣多少有齒;唇瓣近圓形,唇盤凹陷,被短柔毛,3條線紋從基部直達先端,邊緣流蘇狀;合蕊柱短。花期4-5月。

3.鐵皮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莖叢生,圓柱形,高達35cm,粗2-4mm。上部莖節上有時生根,長出新植株,幹後呈青灰色。葉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長4-7cm,寬1-1.5cm,先端略鉤轉,邊緣和中脈淡紫色;葉鞘具紫斑,鞘口張開,常與葉留下一個環狀間隙。總狀花序常生於無葉的莖上端,長2-4cm,回折狀彎曲,常具3花;總花梗長約1cm;苞片幹膜質,淡白色,長5-7mm;花被片黃綠色,長約1.8cm;中萼片和花瓣相似,長圓狀披針形,寬約4mm,先端銳尖,側萼片鐮狀三角形,基部寬約1cm,先端急尖;萼囊明顯;唇瓣卵狀披針形,反折,比萼片略短,不裂或不明顯3裂,基部邊緣內卷並具1個胼胝體,先端急尖,邊緣波狀;唇盤被乳突狀毛,具紫紅色斑點。

4.束花石斛,多年生附生草全。莖圓柱形,高50-200cm,粗5-15mm。上部略彎曲,節間長3-4cm。葉薄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葉鞘膜質,幹後常具鱗粃狀斑點;鞘口張開呈杯狀。花期無葉;傘形花序近無總梗,具2-4(-6)朵花;花苞片小,膜質;花黃色,略肉質;中萼片長圓形,長1.5-1.8,寬約1cm,先端鈍;側萼片近鐮形,比中萼片略長;萼囊短圓錐形;花瓣倒卵狀長圓形,明顯比萼片寬,近先端邊緣常具齒;唇瓣橫長圓形,兩面密被絨毛,唇盤上表面具2個血紫色圓形斑塊,2條褶片從基部到達近中部,邊緣具短流蘇。花期5-9月。

5.馬鞭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莖直立,近圓柱形,有時基部上方呈紡錘形,向上逐漸變細,通常高60cm左右,粗2-20mm,表面具槽。葉兩列,近於水平伸展,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15.5cm,寬2-3.6cm,先端銳尖。花期無葉;總狀花序下垂,長約15cm,常具花6-12朵;花序軸較細,略呈“之”字形;總苞片鞘狀,膜質,長約5mm;花苞片小,長約3mm;花黃色;萼片長圓形,等長於萼片,具短爪,唇盤上表面密被短柔毛,近基部有一個腎形紫色斑塊,邊緣具復流蘇,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金釵石斛附生於高山巖石或林中樹幹上。

2.美花石斛附生於樹上或林下巖石上。

3.鐵皮石斛附生於樹上。

4.束花石斛附生於樹上和巖石上。

5.馬鞭石斛附生於樹上或山谷巖石上。

資源分布:1.金釵石斛分布於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美花石斛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3.鐵皮石斛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4.束花石斛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5.馬鞭石斛分布廣西、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半陽的環境,不耐寒。

栽培技術用無性繁殖或試管苗快速繁殖。無性繁殖有分株、扡插育苗和腋芽繁殖。目前以分株繁殖為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石斛發芽前栽種較好。選生長健壯、根系發達、萌蘗多、無病蟲的一年或二年生植株作種,連根挖出,視莖數多少分為若幹叢,采用貼樹栽種方法,將株從根部用竹釘或竹篾固定在樹幹上,再用牛糞泥漿抹根部及周圍樹皮皺紋中。若在巖石上栽培,則選陰濕樹林生有苔蘚的砂頁巖,種在凹處或石縫裏。試管苗快速繁殖,可用種子或莖節進行無菌培養。將未開裂蒴果或莖節,經表面滅菌後,在無菌條件下,播種或接種到1/2MS努森培養基中,置26±1℃,加光培養。快速繁殖研究已初見成效。

田間管理栽種後從第2年起開始追肥,每年2次,4月和11月,用牛糞、肥泥和磷肥調勻,薄薄地敷在石斛根際周圍。種植於巖石上者,應註意拔除雜草,種於樹上者,要修去過密的樹枝,使透光度適當。

病蟲害防治葉斑病,初夏時在嫩葉上發生,用1:1:5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蝸牛類,包括東風螺及小蝸牛,使用五氯酚鈉或滅螺凈噴殺。

【性狀】

性狀鑒別(1)金釵石斛莖中、下部扁圓柱形,向上稍“之”字形彎曲,長18-42cm,中部直徑0.4-1cm,節間長1.5-6cm。表面金黃色或綠黃色,有光澤,具深縱溝及縱紋,節稍膨大,棕色,常殘留灰褐色葉鞘。質輕而脆,斷面較疏松。氣微,味苦。

(2)環草石斛①美花石斛:莖細長圓柱形,常彎曲,盤繞成團或捆成把,長11-40cm,直徑1-3mm,節間長0.4-2.3cm。表面金黃色,有光澤,具細縱紋。質柔韌而實,斷面較平坦。氣無,味較苦,有粘性。②鐵皮石斛:葉鞘常短於節間,留有環狀間隙,味淡或微苦。

(3)黃草石斛莖細長圓柱形,中、上部不規則彎曲,長23-120cm,直徑2-5mm,節間長2-3.5cm。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有縱紋,體質輕實,易折斷,斷面略纖維性。氣微,味微苦,嚼之有粘性。

(4)馬鞭石斛莖細長圓錐形,上部有少數分枝,長30-150cm,直徑2-8mm,節間長2-4.5cm。表面棕黃色,有8-9條縱溝。質疏松,斷面纖維性。氣微,味微苦。商品常切成1.5-3cm長段,切面灰白色。

(5)耳環石斛莖經加工呈螺旋彈簧狀,習稱“西楓鬥”,一般2-4個旋紋,拉直後長3.5-8cm,直徑1.5-3mm,節間長1-3.5cm。有的呈紐結狀或扭卷成圓形,習稱“結子鬥”或“圓楓鬥”,表面黃綠色黃色。有細縱紋,有的一端可見莖基部留下的短須根。質堅實,易折斷,斷面平坦。嚼之有粘性,無渣,味甘。

(6)鮮石斛莖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約30cm,直徑0.4-1.2cm。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紋,節明顯,色較深,節上有膜質葉鞘。肉質,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幹石斛均以色金黃、有光澤、質柔韌者為佳。耳環石斛以色黃綠、飽滿、結實者為佳。鮮石斛以色黃綠、肥滿多汁、嚼之發粘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1)金釵石斛表皮細胞扁平,角質層厚,橙黃色。皮下層細胞2-3列,壁薄,角隅微木化。中柱維管束多數,略排成7-8圈。有限外韌型維管束外側纖維群有1-4列纖維,壁甚厚,外緣嵌有細小薄壁細胞,有的含類圓形矽質塊;木質部導管有1-4個較大,內側無纖維或有1-2列纖維。粘液細胞少數,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長50-130μm。

(2)環草石斛維管束略排成3-4個圈,維管束外側纖維群有2-5列纖維;木質部導管有1-2個較大。含針晶束細胞多見於維管束旁,針晶束長50-74μm。

(3)黃草石斛維管束略排成5-6個圈,維管束外側纖維群有1-6列纖維;矽質塊較多;木質部導管有1-3個較大。含針晶束細胞多見於維管束旁,針晶束長47-83μm。

(4)馬鞭石斛表皮細胞扁圓形,外壁及側壁增厚,木化,層紋明顯。皮下層纖維3-4列。維管束略排成6-7圈。維管束外側纖維群有2-8列纖維,矽質塊較多;木質部導管有1-4個較大。

(5)耳環石斛維管束略排成4-5圈。維管束外側纖維群有1-4列纖維;木質部導管大小近似。含針晶束細胞多見近表皮處,針晶束長60-108μm。

粉末特征:金釵石斛莖灰綠色。①束鞘纖維多成束或散離,微木化,紋孔稀少,纖維束周圍含矽質塊細胞排成縱行。②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完整者長約至170μm。③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多角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角質層表面有網狀裂紋。④木纖維多成束,紋孔較多,可見細小具緣紋孔的薄壁細胞。

【化學成份】

1.金釵石斛莖含生物堿0.3%,已分離得到:石斛堿(dendrobine),石斛酮堿(nobilonine),6-羥基石斛堿(6-hydroxydendrobine)又名石斛胺(dendramine),石斛醚堿(dendroxine),6-羥基石斛醚堿(6-hydroxydendroxine),4-羥基石斛醚堿(4-hydroxydendroxine),石斛酯堿(dendrine),3-羥基-2-氧-石斛堿(3-hydroxy-2-oxydendrobine)等。另據報道,還分離得到(部位不明)5種季銨生物堿:N-甲基石斛季銨堿(N-methyldendrobinium),N-異戊烯基石斛季銨醚堿(N-isopentenyldendrobinium),石斛堿N-氧化物(dendrobineN-oxide),N-異戊烯基-6-羥基石斛醚季銨堿(N-isopentenyl-6-hydroxydendroxinium)。莖還含亞甲基金釵石斛素(nobilomethylene),金釵石斛菲醌(denbinob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羅蔔甙(daucosterol)。

2.美花石斛莖含石斛寧堿(shihunine),石斛寧定堿(shihunidin),石斛酚(dendrophenol)等生物堿。

3.束花石斛含古豆堿(hygrine),順式和反式的束花石斛堿(dendrochrysine)等生物堿。

4.馬鞭石斛莖含對羥-基-順式桂皮酸(cis-p-hydroxycinnamicacid)的和對羥基反式桂皮酸(trans-p-hydroxycinnamicacid)的二十四醇酯、二十五醇酯、二十六醇酯、二十七醇酯、二十八醇酯、二十九醇酯、三十醇酯、三十一醇酯、三十二醇酯、三十三醇酯及三十四醇酯共18個成分以及豆甾醇類和β-谷甾醇類成分各1個。

此外,羅河石斛含石斛寧堿;鉤狀石斛含鉤狀石斛素(aduncin);玫瑰石斛含玫瑰石斛定堿(crepidine),玫瑰石斛胺(crepidamine),玫瑰石斛堿(dendrocrepine),過去曾分離得到的異玫瑰石斛堿(isodendrocrepine)和異玫瑰石斛胺(isocrepidamine)實際是在提取離析過程中得到的人工制品;密花石斛全草含密花石斛甙(densifloroside),密花石斛芴三酚(dendroflorin),密花石斛芴二酚(dengibsin),補骨脂素(psoralen),東莨菪素甲醚(scopoletinmethylether),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β-谷甾醇。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金釵石斛流浸膏對人工發熱之家兔無解熱作用。石斛堿則有一定的止痛退熱作用,與非那西汀相似而較弱。

2.對離體腸管活動的影響:2.1.對豚鼠離體腸管活動的影響:取鮮藥材搗碎,加70%乙醇(鮮藥材1g加4ml)室溫冷浸15天,過濾減壓回收乙醇至小體積,浸膏用蒸餾水配成每1ml相當於鮮藥材4g,置冰箱中備用。取體重300-400g的健康豚鼠,雌雄不限,截取回腸,每段約3cm,用DC-001型離體器官測定儀記錄腸管活動(加藥後記錄30分鐘以上),浴槽中的臺氏液量顯30ml,加溫恒定為38±0.5℃,每項實驗3-8只豚鼠,腸管6-16段。實驗結果表明,當濃度為2.5%時,金釵石斛、細葉石斛、重唇石斛能興奮腸管;羅珂石斛對腸管活動的影響不明顯;鐵皮石斛、流蘇石斛、細莖石斛、黑毛石斛、叠鞘石斛先使腸管抑制,幾分鐘後恢復到給藥前水平;鉤狀石斛使腸管收縮幅度稍降低,束花石斛明顯地抑制腸管的活動。

2.2.金釵石斛流浸膏對離體兔腸低濃度時興奮,高濃度則有抑制作用。

2.3.石斛浸膏對家兔腸管小劑量興奮,大劑量呈抑制作用。

2.4.石斛堿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

3.對小鼠胃腸推進運動的影響:藥液Ⅰ:取阿拉伯膠1g,溶於2ml蒸餾水中,攪拌成糊狀,加入活性炭0.5g,攪勻,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ml,攪勻。藥液Ⅱ:配法同藥液Ⅰ,以金釵石斛浸膏(配制同前)代替生理鹽水。藥液Ⅲ:配法同藥液Ⅰ,以束花石斛浸膏(配制同前)代替生鹽水。取18-22g健康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成3組;第一組以藥液Ⅰ作對照,第二組給藥液Ⅱ,第三組給藥液Ⅲ;按0.4ml/20g體重灌胃給藥,30分鐘時將小鼠處死,立即剖腹,將消化道自幽門直至直腸末端完整摘出,不加牽引,平鋪於木尺上測其全長,並記錄炭末的前沿到幽門的距離,計算其與腸道全長的百分比,取全組平均值進行比較,束花石斛可明顯抑制胃腸推進運動;石斛對胃腸推進運動無明顯的影響。

4.對腹腔巨噬細胞作用:金釵石斛水煎劑給小鼠灌胃6天,可提高其腹腔巨噬細胞對雞紅細胞的吞噬能力。

5.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金釵石斛流浸膏對離體蟾蜍心臟則不論濃度高低均為抑制。蟾蜍下肢血管灌流時無明顯作用。石斛堿有升高血糖、降低血壓、減弱心臟收縮力。

6.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用組織培養作篩選試驗,證明金釵石斛煎劑對孤兒病毒(ECHO11)所致的細胞病變有延緩作用。

7.其他作用:石斛堿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大劑量可致驚厥,安密妥納可以對抗解毒;而對離體豚鼠子宮可使之收縮。

【毒性】對血壓和呼吸也有抑制作用,中毒劑量可引起驚厥。

【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置於三角瓶中,加少量濃氨水潤濕,加氯仿提取,提取液濃縮後供點樣,以石斛堿對照品,分別於矽膠G薄板上,氯仿-甲醇(10:0.8)展開(氨蒸氣飽和),改良碘化鉍鉀顯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對應位置處,顯相同的橘紅色斑點。

【炮制】

1.幹石斛:取幹燥的石斛,用水泡約至八成透,燜潤,除去殘根及黑枝,切段,撞去薄膜,曬幹。

2.鮮石斛:臨用時剪下,搓去膜質葉鞘,洗凈,剪段。

3.《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斛,先去頭土了,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幹,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徐徐焙幹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胃;肺;腎經

【功能主治】生津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明目強腰。主熱病傷津;口幹煩渴;胃陰不足;胃痛幹嘔;肺燥幹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或熬膏。鮮石斛清熱生津力強,熱津傷者宜之;幹石斛用於胃虛夾熱傷陰者為宜。

【註意】溫熱病早期陰未傷者、濕溫病未化燥者、脾胃虛寒者均禁服。

【附方】石斛散《聖濟總錄》:養陰明目;夜盲癥。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視物不清。祛煩養胃湯《醫醇鰧義》:中消。清熱保津法方《時病論》:溫熱有汗。

【各家論述】

1.《本草通玄》:石斛,甘可悅脾,鹹能益腎,故多功於水土二臟。但氣性寬緩,無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

2.《本草正》:石斛有二種,力皆微薄,圓細而肉實者,味微而甘淡,其力尤薄。《本草》雲圓細者為上,且謂其益精強陰,壯筋補虛,健腳膝,驅冷痹,卻驚悸,定心誌。但此物性味最薄,焉能滋補如此cao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釵股者,頗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去?雜善饑及營中蘊熱,其性輕清和緩,有從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養陰、除煩、清肺下氣,亦止消渴熱汗。而諸家謂其厚腸胃、健陽道、暖水臟,豈苦涼之性味所能也?不可不辨。

3.《藥品化義》:石斛氣味輕清,合肺之性,性涼而清,得肺之宜。肺為嬌臟,獨此最為相配。主治肺氣久虛,咳嗽不止,邪熱痱子,肌表虛熱。其清理之功,不特於此,蓋肺出氣,腎納氣,子母相生,使肺氣清則真氣旺,順氣下行,以生腎水,強陰益精。且上焦之勢,能令肺氣委曲下行,無苦寒沈下之弊。

4.《本草求真》:石斛,入脾而除虛熱,入腎而澀元氣。但形瘦無汁,味淡難出,非經久熬,氣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劑以治虛熱。補性雖有,亦惟在人諒病輕重施用可耳。

5.《本草思辨錄》:石斛,為腎藥、為肺藥、為腸胃藥。《本經》強陰二字,足賅全量。所謂陰者,非寒亦非溫,用於溫而溫者寒,用於寒而寒者溫。《別錄》逐皮膚邪熱痱氣,是溫者寒也;療腳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溫也,要不出《本經》除痹、補虛二端。大凡證之恰合乎斛者,必兩收除痹、補虛之益,若專以之除痹,專以之補虛,則當棄短取長,而制劑之有道可矣。

6.徐究仁: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腎虛熱者最宜。夫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熱郁灼津,胃液本易被劫。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輕靈不為功。然有不可徒恃石斛為治者,若溫邪延久,傷及下焦,劫灼真陰,則鞠通吳氏有三甲復脈、大小定風珠等法,原為挽救真陰而設,石斛未免嫌其輕浮耳。蓋真陰非氣液之謂,救真陰者宜濃厚,救氣液者宜清淡,茍以濃厚救氣液,則轉滋轉燥,而固邪愈深,以清淡救真陰,則杯水車薪,勢必不濟。抑有不可濫用石斛者,如濕溫尚未化燥,每見口燥欲漱,苔膩皮幹,理宜辛淡之法,若誤用石斛,則舌苔立轉黑燥,濕遏熱蒸,漸入昏譫者有之,是又不可不諦審者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石斛相關圖片

石斛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石瓜子蓮  下一个:石蝴蝶>>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