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路邊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LùBiānCǎo

【別名】星星蒿、花葉魚鰍串、雞兒腸。

【來源】為菊科植物窄葉雞兒腸的全草。夏、秋采收,陰幹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藤本,高20~6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近無柄,披針形,長1.5~5厘米,邊緣中部以上有粗鋸齒或深裂。頭狀花序單生枝頂;總苞片長圓形或倒卵形,赤紫色;邊花白色,舌狀;心花管狀,黃色,長約3毫米,有5齒。瘦果無冠毛,倒卵形、扁平,黑色,有毛。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區或平川的路旁。分布於陜西及中部各省。

【性味】苦微辛,平。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祛瘀解毒,治小兒疳積,腹瀉,痢疾,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路邊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誌》

【拼音名】LùBiānCǎo

【英文名】plantsofthemugwortorartemisiafamily

【別名】星星蒿、花葉魚鰍串、雞兒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質狹苞馬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imerisindica(L.)Sch.-Bip.var.stenolepis(Hand.-Mazz.)Kitam.[Asteromaoeaindicavar.stenolepisHand.-Mazz.]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陰幹或鮮用。

【原形態】狹苞馬蘭多年生草本,高20-6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近無柄;葉片條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5-5cm,先端漸尖,邊緣中部以上有粗鋸齒或深裂。頭狀花序單生枝頂;總苞片狹披針形,先端尖,赤紫色;邊花白色,舌狀;心花管狀,黃色,長約3mm,有5齒。瘦果扁平有毛,黑色,倒卵形,無冠毛。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區或平川的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度管法實驗結果,100%路邊草水煎劑有抗菌作用,對抗福氏痢疾桿菌、誌賀痢疾桿菌、寧內痢疾桿菌作用較強,對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作用較弱[1]。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解毒止血。主小兒疳積;腹瀉;痢疾;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路邊草相關圖片

路邊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鹿脂  下一个:路邊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