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石堿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衍義補遺》

【拼音名】ShíJiǎn

【別名】花堿(《聖濟總錄》),堿(《本草衍義補遺》),灰堿(《綱目》),水堿(《本經逢原》),梘砂、幹餅藥(《癧科全書》)。

【來源】為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和以面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

【化學成份】傳統的石堿主要含碳酸鉀、碳酸鈉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及蛋白質等。

【性味】

鹹苦,溫。

①《綱目》:"辛苦,溫,微毒。"

②《醫林纂要》:"辛澀,寒。"

【功能主治】

軟堅,消積,化瘓,去翳。治積塊,噎膈反胃,目翳,疣贅。

①《本草衍義補遺》:"去濕熱,消痰,磨積塊。"

②《綱目》:"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爛肌肉、潰癰疽瘰癧,去瘀血,點痣黡疣贅痔核。"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點撒或調敷。

【註意】《本草經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附方】

①消積破氣:石堿三錢,山查三兩,阿魏五錢,半夏(皂莢水制過)一兩。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摘元方》)

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劃動,以藥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堿一錢,石灰一錢。醋調塗之。(《摘元方》)

③治蟲牙疼痛:花堿填孔內。(《儒門事親》)

④治痣黡疣贅:花堿、礦灰,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令幹,等分為末。以針刺破,水調點之,三日三上,須新臺乃效。(《聖濟總錄》)

【摘錄】《*辭典》

石堿《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

出自1.《本草衍義補遺》。

2.《綱目》:石堿,出山東濟寧諸處,彼人采蒿、蓼之屬,開窖浸水,漉起,曬幹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則凝澱如石。

【拼音名】ShíJiǎn

【英文名】Alkali

【別名】花堿、堿、灰堿、水堿、梘砂、幹餅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和以面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kali

【化學成份】傳統的石堿主要含碳酸鉀(K2CO3)、碳酸鈉(Na2CO3)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及蛋白質等。

【性味】鹹苦;辛苦;溫;微毒;辛澀;寒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軟堅;消積;化痰祛濕;去翳。主治積塊;噎膈反胃;目翳;疣贅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點撒或調敷。

【註意】《本草經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堿乃軟堅消積之物,食之使人泄瀉,以其陰濕之性潤下,軟堅透肉,故於腸胃非宜。

2.《醫林纂要》:堿治反胃噎膈,化火之徐,能除郁火,且辛潤苦降也。然斂澀腸胃,反致停食。

3.《本草衍義補遺》:去濕熱,消痰,磨積塊。

4.《綱目》: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爛肌肉、潰癰疽瘰癧,去瘀血,點痣黡疣贅痔核。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石堿相關圖片

石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石夾生  下一个:石見穿>>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