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YǎnZhōuJuǎnBǎi
【別名】金不換、金扁柏、金扁桃、石養草、田雞爪(《福建民間草藥》),花肺金、茯苓蕨、飛揚蕨,爛皮蛇、扇卷柏(《廣西中獸醫藥植》),石卷枯(《陸川本草》),金花草、千年柏、孔雀毛(《江西民間草藥》),地柏擬《四川中藥誌》),紅鳳尾草、雞膠裂、鳳凰尾、不黃草、墻邊柏、餅花草、花眉膠(《閩東本草》),枯葉草、細葉金雞尾、地側柏、虎牙骨、虎毛草、肺經草、松柏草(《湖南藥物誌》)。
【來源】為卷柏科植物兗州卷柏的全草。秋季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4~45厘米。主莖直立,下部不分枝的部分長6~15厘米,圓柱形,稻稈色,葉覆瓦狀貼著,卵狀矩圓形,漸尖,基部心形;上部3回羽狀分枝。枝上的葉較密,異型,排成4行;側葉不對稱,急尖,長2毫米,寬1.25毫米,葉上平滑,側葉上半部半卵形,基部心形,遮被枝上,有細鋸齒,下半部半卵圓披針形,基部截形,全緣,有緣毛;中葉卵圓形,漸尖,或有短芒,外邊全緣,內側有鋸齒。孢子囊穗單生,少成2枚,著生枝端,4棱,長4~20毫米;孢子葉圓形,卵圓三角形,漸尖,龍骨狀,有齒。
【生境分布】生林下、山谷、路邊、溝中等陰處石上。分布西南、華南、浙江、江西、湖北至陜西等地。
【化學成份】含海藻糖。
【性味】
辛,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
②《陸川本草》:"辛,平。"
③《四川中藥誌》:"性平,味淡微辛,無毒。"
【歸經】《泉州本草》:"入肺、肝、心、脾四經。"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化痰,定喘,利水,消腫。治吐血,衄血,脫肛下血,痰嗽,哮喘,黃疸,水腫,淋病,帶下,燙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能柔筋強骨,益氣明目,清肝熱,療黃疸。"
②《陸川本草》:"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治脫肛下血、水腫。"
③《四川中藥誌》:"清熱解毒。治吐血、痔瘡出血、淋病,湯火傷及刀斧傷出血。"
④《泉州本草》:"清心止血,定驚止痙,化痰平喘。治吐血衄血,肺癰膿血,咳嗽喘促。"
⑤《湖南藥物誌》:"治肺癆,勞損,哮喘,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註意】《泉州本草》:"凡無濕熱者慎用。"
【附方】
①治咳血、崩漏:兗州卷柏七錢到一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②治勞力過度,咳嗽吐血:兗州卷柏一兩半。合青皮鴨蛋煮熟,去渣取湯,配鴨蛋服。(《泉州本草》)
③治哮喘:兗州卷柏一至二兩。沖開水燉冰糖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痰嗽哮喘:金花草一兩五錢,馬鞭草五錢,冰糖一兩。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黃疸:鮮兗州卷柏二至四兩,或幹的一兩,黃酒二茶匙。酌加開水燉一小時,溫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婦女黃、白帶:金花草一兩五錢,豬瘦肉二兩。同燉服。
⑦治羊病風:金花草二兩,冰糖二兩。水煎服。
⑧治瘰癧:㈠金花草一兩。酒煎二次。每飯後各服一次。㈡金花草一兩,野南瓜根四兩,豬瘦肉四兩。同煎服。每日一劑,孕婦忌服。
⑨治創傷出血:鮮金花草搗爛敷傷口。(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⑩治燙傷:兗州卷柏研末,茶油調塗。(《湖南藥物誌》)
⑾治狂犬咬傷:兗州卷柏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摘錄】《*辭典》
兗州卷柏《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YǎnZhōuJuǎnBǎi
【英文名】InboluteSpikemossHerb,HerbofInvoluteSpikemoss
【別名】金不換、金扁柏、金扁桃、石養草、田雞爪、花肺金、茯苓蕨、飛揚蕨、爛皮蛇、扇卷柏、石卷柏、金花草、千年柏、孔雀毛、地柏枝、紅鳳尾草、雞膠裂、鳳凰尾、不黃草、墻邊柏、餅花草、花眉膠、柏葉草、細葉金雞尾、地側柏、虎牙骨、虎毛草、肺經草、松柏草、小柏、蜈蚣草、山扁柏、黃河婆草、墻柏、紅蕨仔草、幹蕨基、金扁擔、鹿茸草、鳳凰衣、卷筋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兗州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laginellainvolvens(Sw.)Spring[LycopodiuminvolvensSw.]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兗州卷柏,多年生草木,高14-45cm。主莖直立,下部不分枝的部分長6-15cm,圓柱形,稻稈色,葉覆瓦狀貼著,卵狀矩圓形,漸尖,基部心形;上部3回羽狀分枝。枝上的葉較密,異型,排成4行;側葉不對稱,急尖,長2mm,寬1.25mm,葉上平滑,側葉上半部半卵形,基部心形,遮被枝上,有細鋸齒,下半部半卵圓披針形,基部截形,全緣,有緣毛;中葉卵圓形,漸尖,或有短芒,外邊全緣,內側有鋸齒。孢子囊穗單生,少成2枚,著生枝端,4棱,長4-20mm;孢子葉圓形、卵圓三角形,漸尖,龍骨狀,有齒。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3500m的疏林下石巖上。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陜西、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含海藻糖(Trehalose),還含鉀3580μg/g、鎂2830μg/g、鈣2490μg/g、鐵381.8μg/g、鈉74.9μg/g、錳61.6μg/g、鋅49.3μg/g、銅7.1μg/g。
【性味】淡、微苦、涼
【歸經】肺;肝;心;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咳;止血;解毒。主濕熱黃疸;痢疾;水腫;腹水;淋證;痰濕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乳癰;瘰癧;痔瘡;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註意】《泉州本草》:凡無濕熱者慎用。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能柔筋強骨,益氣明目,清肝熱,療黃疸。
2.《陸川本草》: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治脫肛下血、水腫。
3.《四川中藥誌》:清熱解毒。治吐血、痔瘡出血、淋病、湯火傷及刀斧傷出血。
4.《泉州本草》:清心止血,定驚止痙,化痰平喘。治吐血衄血,肺癰膿血,咳嗽喘促。
5.《湖南藥物誌》:治肺癆,勞損,哮喘,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