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石甲生、小活血、小石生
【來源】虎耳草科石夾生RibesdavidiiFranch.,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四川、湖北、雲南。
【性味】苦、澀,微溫。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理氣。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經閉腰痛,產後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石夾生《中華本草》
【出處】始載於《雲南曲靖中草藥》。
【拼音名】ShíJiāShēnɡ
【英文名】rootofDavidcurrant
【別名】石夾生、小石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革葉茶biao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ibesdavidii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株,切段曬幹。
【原形態】革葉茶(biao)常綠灌木,高0.5-1.5m。根橫走,褐色,內皮紫紅色。莖灰褐色,具明顯托葉環和葉痕;幼枝疏生長腺毛。單葉互生或在小枝頂端簇生;葉柄長約5mm,兩側具緣毛;托葉披針形,長l-1.5cm,具緣毛;葉片紙質,菱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7cm,寬1.5-2cm,先端鈍頭或微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並疏生緣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總狀花序腋生,長約5cm,被腺毛;苞片卵形,長約6mm,具緣毛;花梗短;萼筒與子房合生,裂片5,卵形,長約3mm,先端圓;花瓣5,白色,倒卵形,長約1.5mm;雄蕊5,與花瓣互生;子房下位,1室,花柱1,柱頭2裂。漿果,先端冠以宿存萼。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石灰巖山地的石頭隙間。
資源分布:分布四川、雲南。
【性狀】性狀鑒別根細長,灰褐色,直徑1-2mm,有多數側根及須根,質脆,易斷,斷面紅棕色。莖多分枝,直徑1-2mm,褐色或紅棕色,節部有環狀托葉痕和葉痕,以及多數不定根或根痕,節間長約1.5cm;有的莖基具有鮮黃綠色的小鱗葉,芒狀,質脆,易斷。葉片卵形,長3-7cm,寬1.5-2cm,邊緣有淺鋸齒,棕紅色或淺紅褐色,革質。氣微,味苦、澀。
【性味】澀;苦;微溫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止痛。主風濕性關節痰;有經不調;經閉腰痛;產後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舒筋活血、祛瘀止痛、強筋骨的功能。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腰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