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íJuéMínɡ
【英文名】CONCHAHALIOTIDIS
【別名】鮑魚殼、九孔螺、九孔石決明
【來源】本品為鮑科動物雜色鮑(光底海決)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皺紋盤鮑(毛底海決)HaliotisdiscushannaiIno、羊鮑(大海決)HaliotisovinaGmelin、澳洲鮑Haliotisruber(Leach)、耳鮑HaliotisasininaLinnaeus或白鮑Haliotislaevigata(Donovan)的貝殼。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凈,幹燥。
【性狀】
雜色鮑:呈長卵圓形,內面觀略呈耳形,長7~9cm,寬5~6cm,高約2cm。表面暗紅色,有多數不規則的螺肋和細密生長線,螺旋部小,體螺部大,從螺旋部頂處開始向右排列有20余個疣狀突起,末端6~9個開孔,孔口與殼面平。內面光滑,具珍珠樣彩色光澤。殼較厚,質堅硬,不易破碎。無臭,味微鹹。
皺紋盤鮑:呈長橢圓形,長8~12cm,寬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數粗糙而不規則的皺紋,生長線明顯,常有苔蘚類或石灰蟲等附著物,末端4~5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面,殼較薄。
羊鮑:近圓形,長4~8cm,寬2.5~6cm,高0.8~2cm。殼頂位於近中部而高於殼面,螺旋部與體螺部各占1/2,從螺旋部邊緣有2行整齊的突起,尤以上部較為明顯,末端4~5個開孔,呈管狀。
澳洲鮑:呈扁平卵圓形,長13~17cm,寬11~14cm,高3.5~6cm。表面磚紅色,螺旋部約為殼面的1/2,螺肋和生長線呈波狀隆起,疣狀突起30余個,未端7~9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面。
耳鮑:狹長,略扭曲,呈耳狀,長5~8cm,寬2.5~3.5cm,高約1cm。表面光滑,具翠綠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種顏色形成的斑紋,螺旋部小,體螺部大,末端5~7個開孔,孔口與殼平,多為橢圓形,殼薄,質較脆。
白鮑:呈卵圓形,長11~14cm,寬8.5~11cm,高3~6.5cm。表面磚紅色,光滑,殼頂高於殼面,生長線頗為明顯,螺旋部約為殼面的1/3,疣狀突起30余個,末端9個開孔,孔口與殼平。
【炮制】煆石決明:取凈石決明,照明煆法(附錄ⅡD)煆至酥脆。
【性味】鹹,寒。
【歸經】歸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於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3~15g,先煎。
【貯藏】置幹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石決明《*辭典》
【拼音名】ShíJuéMínɡ
【炮制】
石決明:除去雜質,洗凈,幹燥,碾碎。
煆石決明:取凈石決明,照明煆法煆至酥脆。
【性味】鹹,平。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於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勞熱,青盲內障。
(1)平肝潛陽:用於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手足痙攣(如高血壓病)。
(2)清肝明目:用於視物障礙、青光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註意】
《本草經疏》:“畏旋覆花。”
《本草求原》:“反雲母。”
【附方】
1、畏光。用石決明、黃菊花、甘草各一錢,水煎,冷後服。
2、痘後目翳。用石決明火煆過,研為末,加谷精草等分,共研細,可烤豬肝蘸吃。
3、肝虛目翳(氣虛、血虛、肝虛,眼睛充血,夜如雞啄,生出浮翳)。用石決明(燒成灰)、木賊(焙),等分為末。每取二錢,與姜、棗同用水煎,連渣服下。每天服三次。
4、青盲、雀目。用石決明一兩(燒存性)、加蒼術三兩(去皮),共研為末。每取三錢,放入切開的豬肝中,紮定,加水煎熟,乘熱熏目,待轉溫後,食肝飲汁。
5、小便淋癥。用石決明去粗皮,研為末,水飛過。每服二錢,熟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如淋中有軟硬物,即加朽木末五分。
【摘錄】《*辭典》
石決明《*辭典》
【出處】《別錄》
【拼音名】ShíJuéMínɡ
【別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鰒魚甲(陶弘景),九孔螺(《日華子本草》),千裏光(《綱目》),鮑魚皮(《山東中藥》),金蛤蜊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等的貝殼。夏秋捕捉。捕得後,將肉剝除,取殼,洗凈,除去雜質,曬幹。藥材以九孔鮑的貝殼稱為"光底海決";盤大鮑的貝殼稱為"毛底海決"。
【原形態】
①九孔鮑
體外有一堅厚的貝殼,呈橢圓形。螺旋部極小,螺層3個,縫合線淺;體螺層極寬大,幾占貝殼全部;殼頂鈍,略高於體螺層的殼面;自第2螺層中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有30多個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末端8~9個特大,且開孔和內部相通。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區分成上下兩部,上部較寬大,成一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與上部略呈垂直;殼面呈綠褐色,生長紋呈一條條極明顯的肋狀條紋;貝殼內面白色,有彩色光澤;殼口橢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幾相等。體柔軟,頭部有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腹面有吻,內具顎片和舌齒。足廣闊,幾與殼口相等。足分為上、下兩部,上足覆蓋下足,邊緣生有多數小觸手,從貝殼上的小孔伸出。
生活於潮間帶及低潮線附近,以腹足吸附於巖石下或巖石縫間。分布廣東、福建沿海。
②盤大鮑
貝殼大型,短而寬,呈耳狀。螺肋上的突起和小孔共約30個左右,末端4~5個特大,且開孔。殼面常有石灰蟲及苔蘚蟲附生;殼口卵圓形,外唇薄,邊緣呈刃狀,內唇加厚,由殼口內面延伸形成一上端較寬、基部較窄的片狀遮緣。
分布我國北部沿海一帶。
本動物的肉(鰒魚)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狀】
①光底海決
又名:耳片殼、海決明、海南決。為橢圓形貝殼,大小不一,一般長3~8厘米,寬2.5~5.5厘米。外表灰棕色,潔凈,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內外相通,孔口與殼面平。殼內表面顯珍珠樣彩色光澤。質堅硬,不易破碎。氣無,味微鹹。以個大、殼厚、外表潔凈、內表面有彩色光澤者為佳。
主產廣東、福建等地。
②毛底海決
又名:關海決。形狀與前者略似,一般長5~12厘米,寬3~8厘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黃色,常附有苔蘚類或石灰蟲、苔蘚蟲等雜質而呈綠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極為粗糙,肋狀紋理不顯著。螺肋末端4~5孔開口,孔口突出於殼面。余同光底海決。
主產遼寧、山東等地。
【化學成份】盤大鮑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約3.67%,尚含少量鎂、鐵、矽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煆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有機質則破壞。
【炮制】
石決明:洗凈晾幹,敲成碎塊。煆石決明:取刷凈的石決明,置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煆燒,內服的煆至灰白色,外用的煆至白色,取出放涼,碾碎。鹽石決明:將石決明煆至微紅,取出,噴淋鹽水,碾碎。(每石決明100斤,用鹽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決明)先去上粗皮,用鹽並東流水於大磁器中煮一伏時,漉出,拭幹,搗為末,研如粉,卻入鍋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膠三件,更用東流水於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幹,再研一萬匝,方入藥中用。"
②《海藥本草》:"凡用(石決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後磨去其外黑處並粗皮,爛搗之,細羅,於乳缽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
③《得配本草》:"煆,童便淬研,水飛用。"
【性味】
鹹,平。
①《別錄》:"味鹹,平,無毒。"
②《蜀本草》:"寒。"
③《日華子本草》:"涼。"
【歸經】
入肝、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經。"
②《本草通玄》:"入足默陰、少陰經。"
【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障。
①《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②《海藥本草》:"主青盲內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
③《綱目》:"通五淋。"
④《本草從新》:"愈瘍疽。"
⑤《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⑥《山東中草藥手冊》:"鎮肝、明目,治眩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註意】
①《本草經疏》:"畏旋覆花。"
②《本草求原》:"反雲母。"
【附方】
①治風毒氣攻入頭,眼昏暗及頭目不利:石決明、羌活(去蘆頭)、草決明、菊花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和滓,食後臨臥溫服。(《聖濟總錄》石決明散)
②治眩暈:石決明八錢,菊花四錢,枸杞子四錢,桑葉三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目生白翳:石決明六錢,元明粉二錢,大黃一錢五分,菊花三錢,蟬蛻三錢,白蒺藜三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④治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差:石決明三分(搗碎細研,水飛過),烏賊魚骨半兩,龍腦一錢,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細,每以銅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點之。(《聖惠方》石決明散)
⑤治眼生外障:石決明(火煆)、薄荷葉各一兩,蒺藜子(炒去刺)、荊芥穗各二兩,人參半兩(蜜炙)。上於地上出火毒,研為末。食後,砂糖冷水調服。(《經驗良方》石決明散)
⑥治青盲雀目:石決明一兩(燒過存性),蒼術三兩(去皮)。為末,每服三錢,以豬肝披開,入藥末在內紮定,砂罐煮熟,以氣熏目,待冷食肝飲汁。(《眼科龍木論》)
⑦治怕日羞明:千裏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細切,每服八錢,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後溫服。(《眼科龍木論》千裏光湯)
⑧治小腸五淋:石決明去粗皮,搗研細。上件藥,如有軟硬物淋,即添朽木細末,熱水調下二錢匕。(《勝金方》)
⑨治鎖喉風:石決明火燒醋炙三次,研細末,用米醋調,鵝羽蘸擦喉內,吐痰效。(《本草匯言》)
⑩治外傷出血:石決明適量,煆制成疏松細粉,過篩。將傷口洗凈,撒上藥粉,緊緊壓迫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辭典》
石決明《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別錄》。
2.《唐本草》:石決明是鰒魚甲也,附石生,狀如蛤,惟一片無對,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貝,全別,非此類也。
3.《蜀本草》:石決明,今出萊州即墨縣南海內,三月、四月采之。
4.《開寶本草》:石決明生廣州海畔,殼大者如手,小者如三兩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殼,以水漬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
5.《本草衍義》:石決明,《經》雲味鹹,即是肉也。人采
【拼音名】ShíJuéMínɡ
【英文名】Sea-earShell
【別名】鰒魚甲、千裏光、真海決、海決明、海南決、關海決、鮑魚殼、九孔石決明、鮑魚皮、金蛤蜊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鮑科動物雜色鮑、皺紋盤鮑、耳鮑、羊鮑等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2.HaliotisdiscushannaiIno[H.giganteadiscusReeve]3.HaliotisasininaLinnaeus4.HaliotisouinaGmelin
采收和儲藏:一般在夏、秋季進行采捕,將捕捉的鮮鮑除肉,取貝洗凈,曬幹。
【原形態】
1.雜色鮑,貝殼呈卵圓形,殼質堅實,殼長80-93mm,寬58-68mm,殼頂鈍,位於殼後端,螺旋部矮小,略高於體螺層的殼面,螺層約3層,縫合淺淺,自第2螺層中上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末端。殼表有30多個排成一列整齊而逐漸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不開孔的突起頂部呈下陷凹窩;有6-9個突起特大,開孔與內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及排泄作用,亦可從孔道伸出觸手。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區,成一寬大的傾斜面,占殼的絕大部分;其表面還生有不甚規則的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隨著貝殼的生長時期,發達的生長線逐漸形在明顯的褶襞。殼表面為綠褐色,或摻有黃、紅色形成的雜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蘚蟲、石灰蟲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體殼頂磨損部,顯露珍珠光澤,殼內面銀白色,珍珠樣彩色光澤強。殼口卵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幾相等。體柔軟,頭部背面兩側各有一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縱裂於其前端,內有顎片和舌齒,足極發達,口與殼口相等,分為上足和下足兩部,下足呈盤狀,整個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圓柱狀,構成大型的右側殼肌,背面與貝殼相連。於右側殼肌下緣,可見一般消化腺為深褐綠色;生殖季節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綠色,雄性呈乳黃色。無厴。
2.皺紋盤鮑,貝殼呈橢圓形,殼長120-125mm,寬82-85mm,扁平的殼頂位於殼的偏後方,稍高於殼面,螺層約3層,各層間縫合線淺,自第2螺層中部始,具1列由小漸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個,至體螺層的邊緣,近殼口3-5個突起,開也與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著呼水孔列左下側面有一條明顯的螺溝。殼面深綠褐色,有許多粗糙而不規則的皺紋,較大的貝殼上常有苔蘚蟲和龍介等形成突起的附著物,殼內面銀白色,帶珍珠樣光澤。
3.耳鮑,貝殼較小而扁,呈耳狀,殼長65-70mm,殼寬小於殼長的1/2,殼高約相當於殼寬的1/3。殼薄,略扭曲,從第2螺層主體螺層邊比有呼水孔列,有30個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個開孔,以6個開孔較多見,從第2螺層至貝殼邊緣有4-5條明顯的螺肋。殼面生長線明顯,殼表頗為光滑美麗,常呈翠綠色或黃褐色,並布有紫褐色和土黃色三角形斑紋,有的還雜有多種色彩組成的不規則雲狀斑,殼內面銀白色,有淡綠色閃光及珍珠光澤。
4.羊鮑,貝殼短寬,較薄,呈扁平卵圓形,殼長80-88mm,最大也可達100mm以上,殼寬約為長的5/7,高級為長的1/4-1/5,殼頂位於近中部,螺旋部與體螺部約各占一半,螺層約4層,從第3螺層至體螺層邊緣,有20余個突起,近殼口的4-5個開口,呈管狀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閉。殼面螺肋寬大使殼面粗糙不平,有時具苔蘚蟲等形成的疣狀突,殼表灰綠色或裼色,散有橙黃色和白色花斑。殼內面銀白色,帶有青綠的珍珠光澤。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於暖海低潮線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巖礁或珊瑚礁質海底,以鹽度較高、水清和藻類叢生的環境棲息較多,用寬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於巖石上或潛伏於礁縫內。當攝食時將齒舌先端伸出來,於巖石表面舐食矽、紅、褐等藻類。
2.喜生活於潮流通暢、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棲息於水深3-15m處,於低潮線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區則數量較少。幼體主食矽藻,成體多以褐、紅藻類為食,也食有孔蟲和橈足類、多毛類等小動物。
3.生活於暖海低潮線以下的巖石、珊瑚礁及藻類叢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別肥厚,運動力強,足後部有一深的縱溝,常把足部翻轉上來包埋整個貝殼。肉質細嫩、鮮美,為名貴的海產品之一,唯產量遠不如雜色鮑多。
4.生活於潮下帶巖石、珊瑚礁及藻類較多的海底。
資源分布:1.分布於浙江(南部)、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為我國南方優良養殖種類之一。
2.分布於遼寧、山東及江蘇連雲港等地。為我國鮑屬中個體最大,產量最多的良種。現不僅適應於我國北方沿海養殖,且已南移到福建沿海人工養殖獲得成功。
3.分布於海南島和西沙、東沙群島及臺灣海峽。
4.分布於耳鮑相同,但產量不多。
【栽培】
生活習性鮑在自然界海區棲息於海水透明度大、鹽度高、水流通暢、海藻叢生的巖礁地帶,夜間四處覓食。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繁殖期因地區和種類而異,一般在6-9月。幼鮑生長發育較慢。
養殖技術人工養殖時,首先要作親鮑選擇,雜色鮑要求體長6cm,皺紋盤鮑要求8cm以上。性腺外觀豐滿。產卵池要保持水質清潔,使親鮑自然產卵或用紫外線照射法、變溫刺激法等催產。受精卵比重大於海水,可反復洗滌除去死卵及多余精液以使胚胎良好發育。當胚胎發育至擔輪幼蟲或面盤幼蟲精液以使胚胎良好發育。當胚胎發育至提輪幼蟲或面盤幼蟲初期,移入育苗池中,再投放附有餌料(矽藻)的附著板於水深10-20cm處,多數幼體即結束遊浮生活、降落於附著板面上轉為匍匐生活。
飼養管理成鮑飼養有自然放養、筏式吊養和池式工廠集約飼養等方式。一般要在2-3年之後,成鮑殼長達5cm以上即可收獲。采用立體多層淺水槽流水飼養,投以人工配合餌料,可使產量大幅度提高。
【性狀】
性狀鑒別(1)雜色鮑長卵圓形,內面觀略呈耳形,長7-9cm,寬5-6cm,高約2cm。表面暗紅色,有多數不規則的螺肋和細密生長線,螺旋部小,體螺部大,從螺旋部頂端開始向右排列有20余個疣狀突起,末端6-9個開孔,孔口與殼面平。內面光滑,具珍珠樣彩色光澤。殼較厚,稍光滑,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厚0.5-10mm,有較明顯的層次。無臭,味微鹹。
(2)皺紋盤鮑長橢圓形,長8-12cm,寬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數精糙而不規則的皺紋,生長線明顯,常有苔蘚類或石灰蟲等附著物,末端4-5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面,殼較薄,斷面0.5-5mm。
(3)耳鮑狹長,略扭曲,呈耳狀,長5-7cm,寬2.5-3.5cm,高約1cm。表面光滑,具翠綠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種顏色形成的斑紋,螺旋部小,體螺部大,末端5-7個開孔,孔口與殼平,多為橢圓形,殼薄。質較脆,斷面0.5-1.5mm。
(4)羊鮑近圓形,較小,長4-8cm,寬2.5-6cm,高0.8-2cm。頂端位於近中部而高於殼面螺旋部與體螺各占1/2,從螺旋部邊緣有2行整齊的突起,尤以上部較為明顯,末端4-5個開孔呈管狀。
顯微鑒別(1)雜色鮑珍珠層結構的文石小板緊密排列,柱纖結構的不規則方圓形組織直徑10-100μm。粉末可見雪白色與朱紅色相間的多數微粒組成珊瑚狀塊粒,夾暗黃色、橘黃色、黑紫色微粒。
(2)皺紋盤鮑珍珠層結構的文石小板緊密排列,柱纖結構的不規則方圓形組織直徑10-30μm。粉末白色與落英粉色相間的多數微粒組成珊瑚狀塊粒,夾紫紅色、黑紫色微粒。
(3)耳鮑珍珠層結構的文石小板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和橢圓形,短徑5-15μm,緊密平行排列,其外層顯棱柱結構,橫斷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直徑7.5-82.5μm,縱斷面可見柱體較規則排列。粉末微粒常聚成邊緣不整齊具有突起的微粒,並有邊緣整齊呈四邊形、棱形、五角形等五彩珍珠質的透明塊粒。
【化學成份】
1.著鮑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含少量的鎂、鈉、鍶、鐵、矽、鋁,微量的鈦、錳、鋇、銅、鉻、磷、釩、鋅等18種元素。水解液含17種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等。另含殼角質(conchiolin)。
2.雜色鮑貝殼主含碳酸鈣,並含殼角質及無機元素鈉、鈣、鈦、錳、鐵、磷、鉻、鎂、鋅、銅等。貝殼的內層具珍珠樣光澤的殼角質,經鹽酸水解得16種氨基酸,有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谷氨酸等。貝殼(廣東產)酸不溶性灰分為0.46%。
3.皺紋盤鮑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約3.67%。無機元素有鈉、鎂、鋁、矽、鉀、鐵、磷、鈦、錳、銅、鎳、鍶、鋅、氯、硫和碘,其中有磷酸根、矽酸根、硫酸根離子存在。並含膽素、殼角質。
4.耳鮑貝殼含碳酸鈣、殼角質及膽素。
【藥理作用】
1.有清熱、鎮靜、降血壓、擬交感神經的作用。
2.抗感染作用:九孔鮑提取液的抗菌實驗(杯碟法)表明,對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的抑菌效力最強。其貝殼內層水解液經小白鼠抗四氯化碳急性中毒(肝炎模型)實驗表明,給藥組谷丙轉氨酶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病理切片觀察對照組肝細胞有明顯壞死竈,而給藥組肝細胞幾無變性。羊鮑魚汁,於體外有抗有金黃色化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
3.其它作用:九孔鮑酸性提取液對家兔體外,體內凝血時間的影響實驗表明,均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P<0.001)。其貝殼提取液對小白鼠常壓下缺氨實驗表明有明顯耐氧作用;還可使離體小鼠肺的灌流量增加,擴張氣管、支氣管的平滑肌(擴張率17%)。通過灌胃及腹腔兩種途徑,連續給小白鼠九孔鮑水煎醇沈澱提取液一周後,測定脾臟特異玫瑰花結數目表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P<0.001)。
【鑒別】
理化鑒別(1)取粉末500mg,加蒸餾水10ml,振勻後取出1ml,加醋酸鋅乙醇飽和液2-3滴,觀察反應和熒光。雜色鮑顯草綠色熒光,耳鮑顯淺黃綠色熒光,皺紋盤鮑顯淺黃綠色熒光;生石決明顯淺綠色熒光,煆石決明顯淺黃綠色熒光。
(2)取粉末肉眼觀察,雜色鮑具苔綠色熒光,耳鮑具橙皮黃色熒光,皺紋盤鮑具雪白色熒光。
【炮制】
1.捕得後,將肉剝除,取殼,洗凈,除去雜質,曬幹。石決明:洗凈晾幹,敲成碎塊;煆石決明:取刷凈的石決明,置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煆燒,內服的煆至灰白色,外用的煆至白色,取出放涼,碾碎;鹽石決明:將石決明煆至微紅,取出,噴淋鹽水,碾碎。(每石決明100斤,用鹽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2.《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決明)先去上粗皮,用鹽並東流水於大磁器中煮一伏時,漉出,拭幹,搗為末,研如粉,卻入鍋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膠三件,更用東流水於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幹,再研一萬匝,方入藥中用。
3.《海藥本草》:凡用(石決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後磨去其外黑處並粗皮,爛搗之,細羅,於乳缽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
4.《得配本草》:煆,童便淬研,水飛用。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歸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清熱;明目去翳。主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水飛點眼。
【註意】脾胃虛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附方】石決明散〈太平聖惠方〉:磨障消翳。千裏光湯〈眼科龍木論〉:迎風流淚
【各家論述】
1.《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2.《海藥本草》:主青盲內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
3.《綱目》:通五淋。
4.《本草從新》:愈瘍疽。
5.《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6.《山東中草藥手冊》:鎮肝、明目,治眩暈。
7.《本草經疏》:石決明,乃足厥陰經藥也。足厥陰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有熱,則青盲亦痛障翳生焉。鹹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
8.《要藥分劑》:石決明大補肝陰,肝經不足者,斷不可少。
9.《醫學衷中參西錄》:石決明味微鹹,性微涼,為涼肝鎮肝之要藥。肝開竅於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細水飛作敷藥,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內服,能消目內障。為其能涼肝,兼能鎮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
【臨床應用】生石決明,平肝潛陽,清熱明目功力較強,善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頭目眩暈;煆石決明,減寒涼之性,加強收澀之功,多能平肝斂肝,用於骨蒸勞熱,青盲內障,外傷出血在;鹽石決明;增鹹寒滋陰之力,長於補肝益腎,滋陰清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