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SōuShū
【別名】巨骨(《別錄》),空木、卯花(《植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溲疏的果實。
【原形態】落葉灌木,高達2米。小枝中空,赤褐色,幼時有星狀毛,老時則光滑成薄片狀剝落,芽具多數覆瓦狀鱗片,無毛。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尖以至鈍漸尖,基部稍圓,邊緣具小齒;兩面有星狀毛,背面的星狀毛有10~15輻射枝。圓錐花序直立,長2.5~10厘米,花白色或外面有粉紅色斑點,長1.2~1.8厘米:萼杯形,有5齒,裂片三角形,早落;花瓣5,長圓形,外面被有星狀毛;雄蕊10,較長的花絲與花瓣等長,花絲先端具牙齒;花柱通常3枚,離生。蒴果近球形,頂端扁平,徑4~5毫米,有多數細小種子。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或栽植於庭園。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北等地。
【性味】
苦,平。
①《本經》:"味辛,寒。"
②《別錄》:"苦,微寒,無毒。"
③《本經逢原》:"苦,平。"
【功能主治】
①《本經》:"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可作浴湯。"
②《別錄》:"通利水道,除胃中熱,下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作丸。外用:煎水洗。
【註意】《本草經集註》:"漏蘆為使。"
【附方】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臺,溲疏二兩,槁本一兩。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澤丸)
【摘錄】《*辭典》
溲疏《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唐本草》:溲疏形似空疏,樹高丈許,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色赤,似枸杞子,味苦,必兩兩相並。與空疏不同,空疏一名楊櫨,子為莢,不似溲疏。
2.《本草會編》:按李當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把子,不曾言樹相似。馬誌因其子相似,遂謂樹亦相似,以有刺無刺為別。蘇頌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類,殊不知枸杞未嘗無刺,但小則刺多,大則刺少耳。《本草》中異物同名甚多。況一骨字之同耳,以此為言
【拼音名】SōuShū
【英文名】FruitofScabrousDeutzia
【別名】巨骨、空木、卯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溲疏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utziascabraThunb.
采收和儲藏:7-10月采收果實,曬幹。
【原形態】溲疏落葉灌木,高達3m。小枝中空,赤褐色,幼時有星狀毛,老時則光滑或呈薄片狀剝落,芽具多數覆瓦狀鱗片,無毛。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2-4cm,先端尖以至鈍漸尖,基部稍圓,邊緣具小齒;上面疏被輻射線5條的星狀毛,下面被少而密的6-12條輻射線的星狀毛,但表面仍露出。圓錐花序直立,長3-10cm,具星狀毛;萼杯狀,有5齒,齒三角形,早落;花瓣5,白色或外面有粉紅色斑點,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8mm,外面有星狀毛;雄蕊10,外輪雄蕊較花瓣稍短,花絲頂端具2齒;子房下位,花柱3,離生。蒴果近球形,先端扁平,徑4-5mm,有多數細小種子。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灌叢或栽培於庭園。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果實近球形,直徑1-3mm。表面深褐色,具三淺溝,及多數白色斑點,疏生淺黃色柔毛或無毛。頂端扁平,具花萼脫落痕或殘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脫落痕,果柄上有黃色柔毛,外果皮較薄,易破碎,橫斷面可見3室,每室充滿黑色種子,種子腎形,極小。氣微,味苦。
【化學成份】葉和花含黃酮類化合物:山柰酚-7-葡萄糖甙(kaempferol-7-gluc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hamno-7-gluc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槲皮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quercetin-3-rhamnoglucoside),山柰酚-3-三葡萄糖甙(kaempferol-3-triglucoside),山柰酚-3-葡萄果糖-鼠李糖-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rhamnoglucoside)等;葉中尚含環烯醚萜類化合物:a,β-溲疏甙元(deutziogenin),a,β-卯花甙元(scabroge),卯花甙(scabroside),溲疏醇(deuziol)和卯花醇(scabrosideol)。
【性味】苦;辛;寒;小毒
【歸經】膀胱;腎;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發熱;小便不利;遺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作丸。外用:適量,煎水洗。
【註意】本品有毒,應慎服。
【附方】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疏二兩,槁本一兩。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澤丸)
【各家論述】
1.《本經》: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可作浴湯。
2.《別錄》:通利水道,除胃中熱,下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