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FènɡWěiChá
【別名】野山茶、小山茶(《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雲松茶、小香茶、小松毛茶、銹山茶、牙刷草(《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利植物東紫蘇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矮小草本,高10~25厘米,全株密被柔毛。莖方形。自基部分枝,叢生,直立或基部稍傾斜,表面綠色或帶有紫色。單葉對生;葉片線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1.5~2.8厘米,寬O.4~0.9厘米,先端鈍或稍尖,基部楔形,上半部葉緣具圓齒;葉柄長1.5厘米,頂端葉近無柄。穗狀花序頂生,由數層生長在苞腋的輪傘花叢組成;每輪有花2~4朵,具短柄;花下有闊卵形苞片2枚,合生;花冠2唇形,淺紅紫色,密生白色長毛,上唇3裂,直立,裂片鈍圓,中間裂片稍大,下唇稍長,外彎。小堅果4枚,卵形。花期初冬。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路旁草叢中或灌木林下。分布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
辛,平。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苦微辛,平。"
②《雲南中草藥》:"辛澀,溫。"
【功能主治】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解表,升清陽,清肝熱。治感冒頭重痛,肝炎,目痛,頭暈痛。"
②《雲南中草藥》:"發散解表,理氣和胃。治外感風寒,頭身痛,咽喉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研末。
【摘錄】《*辭典》
鳳尾茶《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FènɡWěiChá
【英文名】HerbofBodinierElsholtzia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東紫蘇和異葉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sholtziabodinieriVaniot.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多年生草,高25-30cm。莖基部常輻射狀平臥,上部上升,常從基部分枝,有時具多數匍匐短枝,莖及枝多事暗紫色,具細條紋,被白色柔毛。葉近無柄;莖枝上葉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0.8-2.5cm,寬4-7mm,先端鈍,基部漸狹,邊緣上部具鈍鋸齒,近革質,兩面無毛,極少被疏柔毛,下面滿布腺點。假穗狀花序單生於莖及枝頂端,長2-3.5cm;苞片覆瓦狀排列,連合成杯狀,寬6-8mm,先端具小突尖頭,外面被柔毛及腺點,邊緣具緣毛;花萼管狀,長3mm,外面有柔乞求及腺點,萼齒披針形,長約1mm;花冠玫瑰紅紫色,長約9mm,外面被柔毛及腺點,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長,全緣;雄蕊4,前對較長,均伸出,花絲下部有毛,花藥2室;子房4裂,花柱超出雄蕊,柱頭近相等2裂,裂片線狀鉆形。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1mm,棕黑色。花期9-11月,果期11至翌年2月。
本植物與上種的區別為:莖直立,通常單一或在上部稍分枝,基部具纖細匍匐枝;葉兩型,匍匐枝上的葉小,寬橢圓形或近圓形,莖上葉披針形或橢圓形。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3000m的山坡草地或松林下。
生於海拔1200-2400m的村旁、田邊、河溝附近或沼澤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於貴州醅、雲南。
分布於雲南。
【性狀】
性狀鑒別(1)東紫蘇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10-30cm,表面暗紫色,有細縱紋及白色柔毛,質脆,斷面有髓。葉鄭曲皺縮,展平後呈線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1-2.5cm,寬0.4-0.9cm。密破腺點。可見頂生的穗狀花序,花暗紫色,揉搓後有特異清香。味辛、涼。
(2)異葉香薷莖長30-80cm,常單一或在上部稍分枝。葉展平後二型,匍匐莖上的葉呈寬橢圓形,長2-5cm,寬0.3-0.7cm。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發散外邪;理氣和胃。主感冒;咽喉紅腫;目赤腫痛;口腔炎;牙痛;肝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1.《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解表,升清陽,清肝熱。治感冒頭重痛,肝炎,目痛,頭暈痛。
2.《雲南中草藥》:發散解表,理氣和胃。治外感風寒,頭身痛,咽喉痛,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