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蟾蜍膽功效和作用

【出處】《吉林中草藥》

【拼音名】ChánChúDǎn

【來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膽。

【化學成份】蟾蜍的膽汁成分,可分為高級膽汁酸與膽汁醇兩部分。高級膽汁酸部分中有:三羥基蟾蜍甾族膽烯酸、三羥基異甾族膽烯酸、Δ23-3α,7α,12α-三羥基糞甾烯酸、三羥基蟾蜍甾族膽烷酸;膽汁醇部分有:四羥基降蟾蜍烷、五羥基蟾蜍烷、四羥基膽烷及異三羥基膽烯。日本產蟾蜍膽汁中含蟾蜍膽酸I;此外還含蟾蜍二羥基膽烷酸。

【功能主治】《吉林中草藥》:"治氣管炎。"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1~3個。

【摘錄】《*辭典》

蟾蜍膽《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吉林中草藥》

【拼音名】ChánChúDǎn

【英文名】Toadgallbladder

【來源】

藥材基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膽囊。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2.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剖腹取膽,洗凈,鮮用。

【原形態】

1.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技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常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常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膜,其余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開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這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亦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常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於外跖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余布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鎮咳祛痰;解毒散結。主氣管炎;小兒失音;早期淋巴結結核;鼻疔

【用法用量】內服:開水沖服,3-6個。外用:適量,搗爛搽;或鮮取汁滴。

【各家論述】《吉林中草藥》:治氣管炎。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蟾蜍膽相關圖片

蟾蜍膽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蟾蜍  下一个:蟾蜍肝>>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