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水流豆功效和作用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ShuǐLiúDòu

【別名】水流兵(《生草藥性備要》),水羅豆、水刀豆(《廣東中醫》5(12):556,1960)。

【來源】為豆科植物水流豆的種子。

【原形態】

水流豆,又名:野豆、水黃皮。

喬木,高8~15米,全部禿凈或於小枝上稍被毛。單數羽狀復葉,長20~25厘米;小葉5~7枚,對生,近革質,卵形、闊橢圓形至矩圓形,長5~10厘米,寬4~3厘米,先端漸尖或渾圓,基部鈍殘渾圓。總狀花序生於上部葉腋內,長15~20厘米;花柄2~4個聚生,長5~8毫米,中部有小苞片2;花多數,白色或粉紅色;萼鐘形,長約3毫米;花冠長12~14毫米,旗瓣圓形,基部耳形,背面被絲毛,龍骨瓣內彎,鈍;雄蕊10;子房近無柄,花柱內彎,禿凈。莢果木質,禿凈,矩圓形,長4~5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有短喙;種子通常1顆,腎形。花期6月。

【生境分布】生於水邊潮汐能至之地。分布我國南部。

【藥理作用】水黃皮素具有微弱的抗結核桿菌作用。

【性味】《生草藥性備要》:"性大寒,有微毒。"

【功能主治】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疥癩,燒灰亦可擦癬。"

②《廣州植物誌》:"種子榨出之油,可治疥癬、膿瘡及風濕癥。"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註意】《嶺南采藥錄》:"能敗血,虛人勿用。不宜內服。"

【摘錄】《*辭典》

水流豆《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嶺南采藥錄》。

2.《廣州植物誌》:水流豆全植物可為催吐劑。

【拼音名】ShuǐLiúDòu

【英文名】SeedofPoongaoilPongamia

【別名】水流兵、水羅豆、水刀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水黃皮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gamiapinnata(L.)Merr.[P.glabraVent.;Cytisuspinnata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打下種子,曬幹。

【原形態】水黃皮近常綠喬木,高8-15m。枝無毛,小枝上稍被毛,老枝密生小皮孔。奇數羽狀復葉,長20-25cm;小葉5-7枚,對生,近革質,卵形、闊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長5-10cm,寬4-8cm。總狀花序生於上部葉腋內,長15-20cm,花柄2-4個聚生,長5-8mm,中部以上有1對外被短柔毛的小苞片;花多數,白色或粉紅色;萼鐘狀,長約3mm;花冠長12-14mm,旗瓣圓形,基部耳形,背面被絲毛,翼瓣長形,與旗瓣等長,龍骨瓣內彎;雄蕊10,二體,(9)+l;子房近無柄,花柱內彎,禿凈。莢果木質,長圓形,長4-5cm,寬1.5-2.5cm,頂端有短喙。種子通常1顆,腎形。花期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溪邊和河道兩岸。

資源分布:分布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種子含水黃皮黃素(pongapin),蛋白質(protein)23.29%和油(oil)26.63%,油中含油酸(oleicacid)和亞油酸(linoleicacid)。

【藥理作用】水黃皮素具有微弱的抗結核桿菌(H37RV)作用。

【性味】味苦;性寒;小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主風濕痹痛;癬疥;膿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註意】《嶺南采藥錄》:能敗血,虛人勿用。不宜內服。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疥癩,燒灰亦可擦癬。

2.《廣州植物誌》:種子榨出之油,可治疥癬、膿瘡及風濕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水流豆相關圖片

水流豆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水蓼根  下一个:水龍膽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