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求原》
【拼音名】ShānJúYè
【別名】金豆葉(《廣東中藥》)。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山橘的葉。全年可采,曬幹。
【原形態】
山橘(《本草求原》),又名:山橘子(《嶺表錄異》),金橘、山金柑(《橘錄》),山金橘(《綱目》)。
有刺灌木。枝細小,嫩時有棱。葉片卵狀橢圓形,長4~9厘米,通常4~6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或圓而微凹,稀為鈍而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全緣或稀具不明顯的細齒;葉柄翅極狹,或幾不具翅。單花腋生,稀為2~3花集生;花細小;萼片5,細小;花被5,闊長圓形;雄蕊20,合生成幾束,較花被短;花梗與於房等長或稍短,柱頭頭狀,子房近球形,3~4室。果實圓形或扁圓形,直徑1~1.5厘米,暗黃色而微帶朱紅色,果皮平滑。種子長圓形,平滑。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多栽培於果園。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地。產廣東。
【性狀】幹燥葉呈長橢圓形至矩圓形,或倒卵形,長4~8厘米,寬2~3厘米,稍革質;羽狀脈,主脈葉背凸出,兩面禿凈,下面黃綠色,上面暗綠色或棕綠色。對光視之,密布透明之腺點。有時帶有部分嫩枝。氣微香。
【性味】《本草求原》:"辛,溫。"
【功能主治】
①《本草求原》:"祛風,散瘀生新,敷跌打,止燥嗽(同豬粉腸)。"
②《廣東中藥》:"治感冒咳嗽,百日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山橘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求原》
【拼音名】ShānJúYè
【英文名】LeafofHongkongKumquat
【別名】金豆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山橘Fortunellahindsii(Champ.)Swingle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tunellahindsii(Champ.)Swingle[SclerostylishindsiiChamp.]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山橘有刺灌木,高1-3m。核細瘦,嫩時有棱。單葉互生;箭葉柄極狹或幾無;葉片卵狀橢圓形,長4-9cm,寬1.5-4cm,先端鈍圓而微凹,稀為鈍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全緣或稀具不明顯的細鈍齒,上面深綠色,光亮,側脈隱約可見,下面略呈灰青色,稍革質。單花腋生,稀2-3朵簇生;萼片5,細小;花瓣5,寬長圓形,長5-6mm;雄蕊20,不同程度合生成若幹束,較花瓣短;花柱約與子房等長或稍短,子房上位,近圓球形,3-4室。漿果圓形或扁圓形,直徑1-1.5cm,橙黃而帶紅色,果皮平滑。種子長橢圓形,平滑。花期4-7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多栽培於果圃。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幹燥葉呈長橢圓形至矩圓形,或倒卵形,長4-8cm,寬2-3cm,稍革質,羽狀脈,主脈葉背凸出,兩面禿凈,下面黃綠色,上面暗綠色至棕綠色。對光視之,密布透明之腺點。有時帶有部分嫩枝。氣微香。
【性味】辛;溫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宣肺;止咳;散瘀消腫。主感冒咳嗽;百日咳;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本草求原》:祛風,散瘀生新,敷跌打,止燥嗽(同豬粉腸)。2.《廣東中藥》:治感冒咳嗽,百日咳。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