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側子功效和作用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CèZǐ

【別名】即子(《本經》),荝子(《說文》),荝(《太平禦覽》)。

【來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子根之小者。

【性味】

辛,熱,有毒。

①《吳普本草》:"神農、岐伯:有大毒。"

②《別錄》:"味辛,大熱,有大毒。"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除濕。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腳氣,風疹。

①《雷公炮炙論》:"治風疹。"

②《別錄》:"主癰腫,風痹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瘺,又墮胎。"

③陶弘景:"療腳氣。"

④《藥性論》:"治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

【註意】

陰虛陽盛及孕婦忌服。

《吳普本草》:"畏、惡與附子同。"

【附方】治腳氣久不消:側子一兩,切片,童便浸五日,去宿便,再換新便,和黑豆一合同煮,俟豆熟,取側於片,曬幹。每劑用側子一錢,木瓜五錢,當歸、川芎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各家論述】《本草匯言》:"側子散生附子旁側,體無定在,其氣熱劣而輕揚,專於發散四肢,充達皮毛,為治風之藥,多入癱瘓藥中,古方多不用,邇來醫家療腳氣有驗。"

【摘錄】《*辭典》

側子《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1.《吳普本草》:側子八月采,陰幹,是附子角之大者。

2.陶弘景:此(側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脫取之,昔時不用。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經》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故也,今則無別矣。

3.《唐本草》:側子,只是烏頭下共附子、天雄同生小者,側子與附子皆非正生,謂從烏頭傍出也。以小者為側子,大者為附子,今稱附子角為側子,理必不然。若當陽以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齊魯

【拼音名】CèZǐ

【英文名】BranchMonkshoodDaughter

【別名】即子、荝子、荝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附子)之小者,或生於附子旁的小顆子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carmichaeliDebx.

【原形態】烏頭,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塊根通常2個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側根(子根)甚肥大,直徑達5cm。莖直立或稍傾斜,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貼伏柔毛。葉互生,革質,有柄;葉片卵圓形,寬5-12cm,3裂幾達基部,兩側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先端再3淺裂,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總狀圓錐花序,花序軸有貼伏的柔毛;萼片5,藍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長15-18mm,寬約20mm,側萼片近圓形;花瓣2,無毛;雄蕊多數,花絲下半部擴張成寬線形的翅;心皮3-5個,離生,密被灰黃色的短絨毛。蓇葖果長圓形,具橫脈,花柱宿存,芒尖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遼寧南部、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主要栽培於四川。陜西、湖北、湖南、雲南等地也有栽培。

【性味】辛;熱;有毒

【歸經】肝;心;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除濕;舒筋。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腳氣;風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4.5g;或入丸、散、酒劑。

【註意】陰虛陽盛及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側子散生附子旁側,體無定在,其氣熱劣而輕揚,專於發散四肢,充連皮毛,為治風之藥,多入癱瘓藥中,古方多不用,邇來醫家療腳氣有驗。1.《雷公炮炙論》:治風疹。

2.《名醫別錄》:主癰腫,風痹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痿,又墮胎。

3.陶弘景:療腳氣。

4.《藥性論》:治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側子相關圖片

側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側耳  下一个:測試>>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