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蝦蟆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HáMá

【別名】蛙黽(《國語》),蟈(《周禮》),蟹蟆(《爾雅》),土蛙(《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蛙科動物澤蛙的全體。

【原形態】

體長約40~55毫米,雄者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口闊,吻端尖圓,吻棱圓;口內有鋤骨齒2團,向後集中而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個。眼大而突出,眼間距窄,兩眼之間有橫斑;眼後方有圓形鼓膜,為眼徑的2/3。體背面皮膚有許多不規則的縱膚褶,體側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腹面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很大,背面為棕灰色或灰棕橄桅色,有時雜以赭紅色,深棕色斑紋頗顯著,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V"形斑;背後端有"V"字形紋或短橫紋。前肢細長,第1指發達,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發達。後肢粗壯,脛跗關節前達眼部附近,趾間有蹼,內跖突窄長,外跖突小。雄者咽部黑色,有單咽下外聲囊,其前肢第1指上有淺色的婚墊。

生活於田野、池澤附近及丘陵地帶。食物以蛛形動物及膜翅類昆蟲為主。5~7月產卵;蝌蚪橄欖綠色上有棕赭麻點,沿尾鰭上緣有若幹的短黑橫斑,腹無斑紋;口小;角質頜不強,唇乳突從口角兩側延至下唇兩側,而下唇中部乳突缺如。

本動物的皮(蝦蟆皮)、腦髓(蝦蟆腦)、肝(蝦蟆肝)、膽(蝦蟆膽)、幼體(蝌蚪)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分布山東、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蝦蟆,先去皮並腸及爪子,陰幹,然後塗酥炙令幹,每修事一個,用牛酥一分,炙盡為度。"

【性味】

甘,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③《本草衍義補遺》:"味甘,性寒。"

【歸經】《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健脾消積。治癰腫,熱癤,口瘡,瘰癧,瀉痢,疳積。

①《本經》:"主邪氣,破癱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

②《藥性論》:"塗癰腫及治熱結腫。"

③《日華子本草》:"治犬咬及熱狂,貼惡瘡,解煩熱。"

④《醫林纂要》:"滋朋助陽,補虛羸,健脾胃,殺疳積。"

⑤《現代實用中藥》:"清熱解毒。煮食,治熱癤、瘡毒;制成黑燒,治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摻。

【附方】

①治瘰癧潰爛:黑色蝦蟆一枚,去腸,焙、研,油調敷之。忌鐵器。(《綱目》)

②治濕瘑:幹蝦蟆一個,燒灰,細研為末,以豬脂調,塗敷瘡上,日三、五度。(《聖濟總錄》蝦蟆灰塗敷方)

③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久不瘥者:燒蝦蟆杵末敷之,日三、四度。(《外臺》)

④治小兒口瘡:蝦蟆(炙),杵末敷瘡上。兼治小兒蓐瘡。(《子母秘錄》)

⑤治小兒洞泄下痢:燒蝦蜞末,飲調方寸匕服。(《子母秘錄》)

⑥治小兒急疳:蝦蟆一枚(去爪,燒作灰),熊膽(研)、麝香(研)、豬牙皂莢(去皮、子,炙)、白蕪荑各一分。上五味搗研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米飲或溫水下,日三服。(《聖濟總錄》蝦蟆丸)

⑦治蝮蛇螫傷;生蝦蟆一枚,搗爛敷之。(《外臺》)

【各家論述】《本草衍義補遺》:"蝦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熱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義,蓋是或炙、或幹、或燒、或灰,在藥劑用之,非若世人煮為羹,入鹽、椒而啜其湯。此物大能發濕,久則濕以化熱。《衍義》謂解勞熱,非羹之謂也。"

【摘錄】《*辭典》

蝦蟆《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HáMá

【英文名】SouthandEastAsianricefrog,Rice-paddyfrog

【別名】蟆、蛤、蛤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蛙科動物澤蛙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alimnocharisBoi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後洗凈入藥。

【原形態】澤蛙,體長約40-55mm左右,雄蛙略小,頭長寬相等,吻端尖圓,吻棱圓;鼻孔距吻較距眼略近,眼間距窄,為上眼瞼寬的1/2,鼓膜為眼很能夠的2/3;犁骨齒兩團,向後集中而不相遇。指、趾端鈍尖;第1指發達,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發達。的肢短,脛跗關節前達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叠,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關節下瘤小而明顯;骨跖突窄長,有時與跗褶相連,外跖突小,有時與第5趾之跖褐相連。背面的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之長短縱膚褶,而無背側褶,體側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頭部兩上眼瞼後方有一窄的橫膚溝;顳褶明顯;腹面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面為棕灰色或灰棕橄欖綠色,有時雜以赭紅色,常棕色斑紋頗顯著;上下唇緣有6-8條明顯的縱紋;兩眼之間有橫斑;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V”形斑,斷續情況不一,兩側斑紋的凹入部分管於肩部淺色相對;背後端有“V”字形紋或短橫紋,四肢有橫紋,雄性咽部黑色,其余為白色。雄性第1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廣泛生活在田野、池沼附的的山區。食物以蛛形動物及膜翅類昆蟲為主,5-7月產卵;蝌蚪橄欖綠色上有棕赭色麻點,沿尾鰭上緣有苦幹的短黑橫斑,腹無斑紋;口小;角質頜3不強,唇乳突從口角兩側延至下唇乳突從口角兩側延至下唇兩側,而下唇中部乳突缺如。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全體含氨基酸、甾類、膽堿及吲哚類衍生物。膽囊中含膽酸(cholicacid),3α,7α,12α-三羥基-5β-膽甾烷酸(3α,7α,12α-trihydroxy-5β-cholestanoicacid)、5β-硫酸蟾毒醇(5β-bufolsulfate)及其牛磺酸(taurine)以酰鍵連接的化合物。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蝦蟆,先去皮並腸及爪子,陰幹,然後塗酥炙令幹,每修事一個,用牛酥一分,炙盡為度。

【性味】味甘;性寒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脾消積。主癰腫;熱癤;口瘡;瘰癧;小兒疳積;熱痢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摻。內服:入丸、散,適量。

【附方】①治瘰癧潰爛:黑色蝦蟆一枚,去腸,焙、研,油調敷之。忌鐵器。(《綱目》)②治濕GUA:幹蝦蟆一個,燒灰,綱研為末,以豬脂調,塗敷瘡上,日三、五度。(《聖濟總錄》蝦蟆灰塗敷方)③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久不瘥者:燒蝦蟆杵末敷之,日三、四度。(《外臺》)④治小兒口瘡:蝦蟆(炙),杵末敷瘡上。兼治小兒蓐瘡。(《子母秘錄》)⑤治小兒洞泄下痢:燒蝦蟆末,飲調方寸匕服。(《子母秘錄》)⑥治小兒急疳:蝦蟆一枚(去爪,燒作灰),熊膽(研)、麝香(研)、豬牙皂莢(去皮、子,炙)、白蕪荑各一分。上五味搗研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米飲或溫水下,日三服。(《聖濟總錄》蝦蟆丸)⑦治蝮蛇螫傷:生蝦蟆一枚,搗欄敷之。(《外臺》)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

2.《藥性論》:塗癰腫及治熱結腫。

3.《日華子本草》:治犬咬及熱狂,貼惡瘡,解煩熱。

4.《現代實用中藥》:清熱解毒。煮食,治熱癤、瘡毒;制成黑燒,治痢疾。

5.《本草衍義補遺》:蝦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熱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義,蓋是或炙、或幹、或燒、或灰,在藥劑用之,非若世人煮為羹,入鹽、椒而啜其湯。此物大能發濕,久則濕以化熱。《衍義》謂解勞熱,非羹之謂也。

6.《醫林纂要》:滋陰助陽,補虛羸,健脾胃,殺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蝦蟆相關圖片

蝦蟆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蝦殼錢  下一个:蝦蟆膽>>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