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三張葉功效和作用

【出處】《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SānZhānɡYè

【別名】三塊瓦(《廣西中藥誌》),三葉珍珠草、三支葉、節骨風、解毒草(《廣西藥植名錄》),跌打鼠(《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三葉排草的全株。全年可采。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圓柱形,內質,表面赤褐色。莖光滑,表面灰綠色,有細縱紋。葉三出,頂部輪生,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18厘米,寬2~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呈微波狀;葉柄長約5毫米,上面有縱溝。總狀花序側生於莖上;花黃色,徑約1厘米;萼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5裂,裂片長約6毫米;雄蕊6,花絲甚短,花藥基部著生,箭形;雌蕊1,花柱線形,柱頭頭狀或平截,先端有棕色斑點,子房上位。果實球形,徑約4毫米,基部有宿萼。種子細小,棕紅色。花期5~6月。

本植物的根(土遠誌)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潮濕的雜草及灌木叢中。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性味】《雲南中草藥》:"辛苦,溫。"

【功能主治】

①《雲南中草藥》:"疏風通絡,平肝。"

②《文山中草藥》:"祛風除濕,舒筋活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鮮者0.5~1兩)。

【附方】

①治風濕腰痛:三張葉全株一至二兩,泡酒一斤;三日後,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5~10毫升。

②治高血壓頭昏:鮮三張葉全株五錢至一兩,煎水頻飲。

③治黃疸型肝炎:三張葉全株五錢至一兩,紅糖為引,水煎服。(選方出《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

三張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SānZhānɡYè

【別名】三塊瓦、三葉珍珠草、三支葉、節骨風、解毒草、跌打鼠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三葉香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dixetHerbaLysimachiaeInsignis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平滑無毛。根圓柱形,肉質,表面赤褐色。莖直立,高50-80cm,表面灰綠色,有細縱紋。葉通常3枚輪生莖端,葉柄短,長約5mm,上面有細縱紋;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20cm,寬5-1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呈波狀,兩面葉脈明顯。總狀花序側生於莖上,長6-9cm,多數,每一花序通常具3-10花,花梗長6-10mm;苞片條狀鉆形,長約3mm;花萼5-6裂,裂片卵形,長約2mm,兩面均有無柄腺體,內面尤密;花冠白色或黃色,徑約1cm,5深裂至基部,近分離,裂片狹長圓形,長約6mm;雄蕊5,花絲極短,花藥長約4mm,頂孔開裂;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線形,柱頭頭狀或平截,先端有棕色斑點。蒴果球形,白色,直徑約5mm。種子細小,棕紅色。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潮濕的雜草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圓柱形,常彎曲,長5-15cm或更長,直徑2-5mm。表面較平滑,淡紅褐色,有眾多棕紅色小斑點,並有稀疏的細根痕。質脆,易折斷,斷時有粉塵。斷面皮部較木部厚,類白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淡黃色。氣無,味微辣。

【性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行氣活血。主風濕痹痛;脘腹疼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泡酒。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幹品研末酒調敷。

【各家論述】1.《雲南中草藥》:疏風通絡,平肝。2.《文山中草藥》:祛風除濕,舒筋活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三張葉相關圖片

三張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三月花  下一个:三枝槍>>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