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香櫞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XiānɡYuán

【英文名】FRUCTUSCITRI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枸櫞CitrusmedicaL.或香圓(西南香圓)CitruswilsoniiTanaka的幹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曬幹或低溫幹燥。香圓亦可整個或對剖兩半後,曬幹或低溫幹燥。

【性狀】

枸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4~10cm,厚0.2~0.5cm。橫切片外果皮黃色或黃綠色,邊緣呈波狀,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3cm,黃白色,有不規則的網狀突起的維管束;瓤囊10~17室。縱切片中心柱較粗壯。質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香圓:為類球形,半球形或圓片,直徑4~7cm。表面黑綠色或黃棕色,密被凹陷的小油點及網狀隆起的粗皺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及隆起的環圈,基部有果梗殘基。質堅硬。剖面或橫切薄片,邊緣油點明顯;中果皮厚約0.5cm,瓤囊9~11室,棕色或淡紅棕色,間或有黃白色種子。氣香,味酸而苦。

【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櫞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已烷-醋酸乙酯(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3%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炮制】未切片者,打成小塊;切片者潤透,切絲,晾幹。

【性味】辛、苦、酸,溫。

【歸經】歸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舒肝理氣,寬中,化痰。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噫氣,痰多咳嗽。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黴,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香櫞《*辭典》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XiānɡYuán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9~10月采摘,曬幹;或放2~3天,待果實表面略幹時,切成厚片,曬幹;亦有用繩穿起風幹或低溫烘幹。

【原形態】

①枸櫞(楊孚《異物誌》),又名:鉤緣子(《南方草木狀》),香泡樹、香櫞柑。

常綠小喬木,高2米左右。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革質;葉片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而無翼,無節或節不明顯。短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3~10朵叢生,有兩性花及雄花之分,萼片5,合生如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肉質,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約30;雌蕊1,子房上部漸狹,花柱有時宿存。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果頂有乳狀突起,長徑10~25厘米,橫徑5~10厘米,熟時檸檬黃色,果皮粗厚而芳香,瓤囊細小,12~16瓣,果汁黃色,味極酸而苦;種子10枚左右,卵圓形,子葉白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均有分布。廣東、廣西栽培較多。

本植物的根(香櫞根)、葉(香櫞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②香圓(蘇軾《物類相感誌》)

常綠喬木,高4~6米。莖枝光滑無毛,無短刺。葉互生,革質,具腺點,葉片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4.5厘米,兩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具闊翼,長0.8~2.5厘米,寬0.5~1.5厘米。花單生或簇生,有時成總狀花序,芳香;花萼盆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表面有陰顯的脈紋;雄蕊在25以上,著生於花盤的四周,花絲結合;子房上位,扁圓形,10~12室,每室有胚珠數枚,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柑果圓形,成熟時橙黃色,表面特別粗糙,果汁無色,味酸苦。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香圓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狀】

①枸櫞

完整的果實,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有乳狀突起,表面黃色或綠黃色。商品多已橫切成片,切片厚2~3毫米,直徑5~10厘米。切開面淡黃色,表面粗糙,有皺縮不規則的網紋凸起,果皮部分較寬,約有2~3.5厘米,占果片橫斷面的1/2;中央瓤囊12~16室,寬3~5厘米,每室成三角形,室內有時殘陽種子飛~2枚;果實中心柱堅實,直徑0.8~2厘米;外側邊緣的果皮黃色或綠黃色,表面不規則皺縮,散有多數凹入的油點。質柔軟,氣芳香,味初甜而後酸苦。

主產雲南、四川等地。

②香圓

幹燥果實,呈球形或矩圓形,直徑5~6.5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常具有大小不規則的黃白色斑塊,並密布多數油點及網狀隆起的粗皺紋,頂端凹入,基部呈環狀,有果柄痕。橫斷面果皮為淡黃白色,厚3~8毫米;中央有瓤囊10~12室,每瓤囊內有種子數枚。商品有時縱切成大小不等的瓣狀,或橫切為二半,除去瓤肉,或偶有瓤肉殘留。氣香,味酸而苦。

主產浙江、江蘇等地。

古代《本草》所載的香櫞多指枸櫞而言,有時包括佛手在內。但目前商品香櫞的來源,有枸櫞與香圓二種,且產量以後者為大,使用亦較廣。其幼果及近成熟果實,在少數地區亦作枳實、楓殼入藥。

【化學成份】枸櫞成熟果實含橙皮甙、檸檬酸、蘋果酸、粟膠、鞣質、維生素C及揮發油等。果實含油0.3~0.7%,果皮含袖6.5~9%,其成分為d-檸檬烯、檸檬醛、水芹烯和檸檬油素。幼果中含琥珀酸。種子含黃柏酮和黃柏內酯。

【性味】

辛苦酸,溫。

①陶弘景:"溫。"

②《本草拾遺》:"味辛酸,性溫。"

③《飲膳正要》:"味酸甘,平,無毒。"

④《本草通玄》:"苦酸辛,溫。"

【歸經】

入肝、肺、脾經。

①《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經。"

②《本草從新》:"入肺、脾二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

理氣,舒郁,消痰,利膈。治胃痛脹滿,痰飲咳嗽氣塑,嘔噦少食。

①《本草拾遺》:"去氣,除心頭痰水。"

②《飲膳正要》:"下氣,開胸膈。"

③《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氣,止嘔逆,進食,健脾。"

④《本經逢原》:"治咳嗽氣壅。"

⑤《醫林纂要》:"治胃脘痛,寬中顧氣,開郁。"

⑥《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利水,治腰腳氣。"

⑦《本草求原》:"除久哮。"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註意】陰虛血燥及孕婦氣虛者慎服。

【附方】

①治鼓脹:陳香櫞一枚(連瓤),大核桃肉二枚(連皮),縮砂仁二錢(去膜)。各煆存性為散,砂糖拌調。空心頓服。(《本經逢原》)

②治嗽: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內,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養屙漫筆》)

③治氣逆不進飲食或嘔噦:陳極香櫞二個,真川貝三兩(去心),當歸一兩五錢(炒黑),白通草(烘燥)一兩,陳西瓜皮一兩,甜桔梗三錢。共研細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濃汁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大虛者酌用。(《梅氏驗方新編》香櫞丸)

④鮮香櫞一兩個,切碎放在有蓋的碗中,加入等量的麥芽糖,隔水蒸數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一匙,早晚各一次,有化痰、行氣、止咳、平喘之效。

⑤鹽漬香櫞:香緣切片,於通風處晾幹,用適量食鹽腌漬放入玻璃瓶或瓷罐中備用。每用10~20克,用開水沖至鹹淡適宜為度時服用。有行氣,止痛,健胃,化食作用。適用於胃痛,腹痛,氣痛,食滯胃脹痛等癥。

⑥鮮香緣12~15克(幹品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治肝痛,胃氣痛。

⑦陳香緣30克(焙幹),花椒、小茴香各12克,共研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胃痛胸悶,消化不良。

【各家論述】

①《本草通玄》:"香圓性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與參、術同行則無弊也。"

②《本經逢原》:"柑櫞乃佛手、香櫞兩種,性味相類,故《綱目》混論不分。蓋柑者佛手也,櫞者香櫞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氣壅,亦取陳者。除去瓤核用之,庶無酸收之患。"

③《本草便讀》:"香圓皮,下氣消痰,寬中快膈。雖無橘皮之溫,而究屬香燥之晶,陰虛血燥之人仍當禁用耳。"

【摘錄】《*辭典》

香櫞《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枸櫞,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厚,切如蘿蔔,雖味短而香氛,大勝柑橘之類。陶隱居雲性溫宜人,今閩、廣、江西皆有,彼人但謂之香櫞子,或將至都下,亦貴之。《綱目》:枸櫞,產閩、廣間。木似朱欒而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有長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厚,皺而光澤,其色如瓜,生綠熟黃,其核細,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襲人。

【拼音名】XiānɡYuán

【英文名】CitronFruit

【別名】枸櫞、鉤緣幹、香泡樹、香櫞柑枸櫞、香圓。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medicaL.

采收和儲藏:定植後4-5年結果,9-10月果實變黃成熟時采摘,用糠殼堆1星期,待皮變金黃色後,切成1cm厚,攤開曝曬;遇雨天可烘幹。

【原形態】

1.枸櫞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光滑,帶紫紅色。葉互生;具短柄,無葉翼或略有痕跡,與葉片間無明顯關節;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8-15cm,寬3.5-6.5cm,先端鈍或短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具半透明的油腺點。總狀花序,3-10朵花生於葉腋;兩性花或因雌蕊退化成雄花,具短柄;花萼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60;雌蕊1,子房10-1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肥大,宿存,柱頭頭狀。柑果長圓形、卵形或近球形,長10-25cm,先端有乳頭狀突起,果皮粗糙或平滑,熟時檸檬黃色,芳香、瓤囊小;種子卵圓形,表面平滑。花期4月,果熟期10-11月。

2.香圓常綠喬木,高9-11m。全株無毛,有短刺。葉互生;葉柄有倒心形寬翅,長約為葉片的1/3-l/4;葉片革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2-5cm,先端短而鈍或漸尖,微凹頭,基部鈍圓,全緣或有波狀鋸齒,兩面無毛,有半透明油腺點。花單生或簇生,也有成總狀花序,花白花;雄蕊25-36;子房10-11室。柑果長圓形、圓形或扁圓形,橫徑5-9cm,先端有乳頭狀突起,果皮通常粗糙而有皺紋或平滑,成熟時橙黃色,有香氣;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生境分布】

1.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皆有栽培。

2.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嚴霜,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種子、扡插繁殖。種子繁殖:10月選成熟果實,切開取出種子,洗凈,晾幹,隨即播種;或將種子用濕沙層積貯藏,春季播種。按行距3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人,覆土,澆水。培育2-3年定植。扡插繁殖:選2-3年生枝條,除去棘刺,剪成18cm左右的小段,在春季高溫高濕季節扡插。按行距30cm開條溝,株距12cm,斜插,將插穗露出地面1/3,覆土,壓緊,澆水。培育1-2年定植。如在室內扡插,室溫在25℃,並保持一定的濕度。移栽,春季按行株距3m×3m開穴,每穴栽苗1株,覆土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5-9月施人畜糞為主,亦可追施稀液餅肥;冬季增施過磷酸鈣,可行開溝環施;修剪要剪去徒長枝、過密枝。結果期要插設支柱。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煤煙病為害葉、枝消、果實。蟲害有吹棉介殼蟲,可用天敵大紅瓢蟲防治;亦可噴松脂合劑,冬季稀釋8-10倍,夏季稀釋20倍液。此外,還有天牛、紅蜘蛛、蚜蟲。

【性狀】

性狀鑒別(1)拘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3-10cm,厚約2-5mm。橫切面邊緣略呈波狀,外果皮黃綠色或淺橙黃色,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5-3.5cm,黃白色,較粗糙,有不規則的網狀突起(維管束)。瓤囊11-16瓣,有時可見棕紅色皺縮的汁胞殘留;種子1-2顆。中軸明顯,寬至1.2cm。質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以片包黃白、香氣濃者為佳。

(2)香圓為類球形或圓形片狀,直徑4-7cm。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較粗糙,密布凹陷小油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及圓圈狀環紋,習稱“金錢環”,基部有果柄痕。質堅硬,橫切面邊緣油點明顯,中果皮厚約0.5cm,瓤囊9-12瓣,棕色或淡棕色,間有黃白色種子。氣香,味酸而苦。以個大、皮粗、色黑綠、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皮橫切面:枸櫞表皮為1列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氣孔。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排列疏松,外側有大型油室排成1-2列,油室長圓形,徑向長450-1060μm,切向長130-650μm。維管束縱橫散布。草酸鈣方晶長至17μm。

粉末特征:(1)枸櫞淺綠色①表皮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氣孔類圓形,直徑約22μm,副衛細胞5-6-9,排成放射狀。②中果皮細胞類圓形厚6-18μm(不加熱測量)③瓤囊表皮細胞長方形,壁稍厚。④草酸鈣方晶易見,8-17μm。⑤螺紋或網紋導管直徑8-20μm。⑥油室碎片可見。

(2)香圓淡棕黃色。①表皮細胞多角形或不規則長方形,長6-16μm,壁薄。氣孔直徑20-27μm,副衛細胞5-8個。③中果皮細胞壁厚3-10μm。③草酸鈣方晶長6-28μm。④導管主為螺紋或孔紋。⑤油室大小懸殊,徑向長360-1170μm,切向長195-520μm。

【化學成份】

1.枸櫞成熟果實含橙皮甙(hesperidin),枸櫞酸(citricacid),蘋果酸(malicacid),果膠,鞣質及維生素C等。果實含油0.3%-0.7%,果皮含油6.5%-9%,油中含有乙酸牻牛兒醉酯(geranylacetate),乙酸芳樟醇酯(linalylacetate),右旋檸檬烯(limonene),檸檬醛(citral),水芹烯(phellandrene),檸檬油素(citropten)等。幼果中含琥珀酸(succinicacid)。種子含黃柏酮(obacunone),黃柏內酯(obaculac-tone)。果實中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和三萜苦味素:枸櫞苦素(citrusin)。

2.香圓果皮中含胡蘿蔔素類成分:堇黃質(violaxanthin),葉黃素環氧化物(luteinepoxide),輕基-a-胡蘿蔔素(hy-droxy-a-carotene),新黃質(neoxanthin),β-阿撲-8-胡蘿蔔醛(β-apo-8-carotenal),β-胡蘿蔔素氧化物(mutatochrome),η-胡蘿蔔素(η-carotene),異堇黃質(auroxanthin),黃體呋喃素(luteoxan-thin),玉米黃質(mutatoxanthin),隱黃素(cryptoflavin),六氫番茄烴(phytofluene)以及多量的維生素A活性物質。幼果含生物堿:辛弗林(syephine),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葉含揮發油43%,其中主成分為γ-松油烯(γ-terpi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檸檬烯(limonene)和橙花醛(neral),還含a-及β-獲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a-水芹烯(a-phellandrene),羅勒烯(ocim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香茅醛(citronellal),香茅酸(citronellol),癸醛(decanal),芳樟醇(linalool),4-松油醇(4-terpineol),壬酸(nonanol),a-松油醇(a-ter-pieol),牻牛兒醛(geranial),橙花醇(nerol),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牻牛兒醇(geraniol),衣蘭烯(ylang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以及樟烯(camphene),3-蒈烯(△3-carene),辛醛(octanal),庚醛(heptanal)。

【藥理作用】

所含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能促進腸胃裏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排除腸內積氣,並有祛痰作用。

1.抗炎作用:本品所含的橙皮甙對豚鼠因缺乏維生素C而致的眼睛球結膜血管內細胞凝聚及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有改善作用,能降低馬血細胞之凝聚。與栓塞(Thrombogenic)飼料或與致粥樣硬化飼料共同餵養大鼠,均可延長大鼠存活時間。能刺激缺乏維生素C的豚鼠的生長速度,增加豚鼠腎上腺、脾及白細胞中維生素C的含量。

2.抗病毒作用:橙皮甙加入小泡性口炎病毒前,將小鼠纖維細胞放於200μg/ml的橙皮甙中預先孵化處理,能保護細胞不受病毒侵害約24小時。預先處理Hela細胞能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其抗病毒的活性可被透明質酸酶所消除。

3.其它作用:橙皮甙有預防凍傷和抑制大鼠晶狀體的醛還原酶作用。黃柏酮有增強離體兔腸張力和振幅的作用。

【鑒別】見橘紅。

【性味】辛;苦;酸;溫

【歸經】肝;肺;脾經

【功能主治】理氣降逆;寬胸化痰。主胸腹滿悶;脅肋脹痛;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註意】陰虛血燥及孕婦氣虛者慎服。

【附方】①治鼓脹:陳香櫞一枚(連瓤),大核桃肉二枚(連皮),縮砂仁二錢(去膜)。各煆存性為散,砂糖拌調。空心頓服。(《本經逢原》)②治嗽: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內,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養病漫筆》)③治氣逆不進飲食或嘔噦:陳極香櫞二個,真川貝三兩(去心),當歸一兩五錢(炒黑),白通草(烘燥)一兩,陳西瓜皮一兩,甜桔梗三錢。共研細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濃汁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大虛者酌用。(《梅氏驗方新編》香櫞丸)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去氣,除心頭痰水。

2.《飲膳正要》:下氣,開胸膈。

3.《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氣,止嘔逆,進食,健脾。

4.《本經逢原》:治咳嗽氣壅。

5.《醫林纂要》:治胃脘痛,寬中順氣,開郁。

6.《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利水,治腰腳氣。

7.《本草求原》:除久哮。

8.《本草通玄》:香圓性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與參、術同行則無弊也。

9.《本經逢原》:柑櫞乃佛手、香櫞兩種,性味相類,故《綱目》混論不分。蓋柑者佛手也,櫞者香櫞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氣壅,亦取陳者。除去瓤核用之,庶無酸收之患。

10.《本草便讀》:香圓皮,下氣消痰,寬中快膈。雖無橘皮之溫,而究屬香燥之品,陰虛血燥之人仍當禁用耳。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香櫞相關圖片

香櫞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香鼬  下一个:香樟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