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欒樨功效和作用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LuánXī

【英文名】StemandleafofIndianPluchea

【別名】格雜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闊苞菊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ucheaindica(L.)Less.[BaccharisindicaL.]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凈,鮮用。

【原形態】闊苞菊,灌木,高2-3m。莖上部分枝,幼枝被短柔毛,後脫落。葉互生;葉片倒卵形或倒闊卵形,長5-7cm,寬1-3cm,先端鈍或有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有較密的細齒或鋸齒,兩面被短柔毛,或下面被疏毛。頭狀花序,直徑3-5mm,在莖枝頂端作傘房狀排列;花序梗密被短柔毛;總苞片外層卵形或闊卵形,有緣毛,背面被短柔毛,內層狹,條形,無毛;雌花多層,冠毛絲狀,檐部3-4齒,裂;兩性花少,花冠管狀,先端5淺裂。瘦果圓柱狀,有4棱,被柔毛;冠毛白色,兩性花的冠毛常在下部聯合成闊帶狀。花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濱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曠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南部各省沿海一帶和臺灣。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闊苞菊甙(plucheoside)A、B,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glucoside),丁香油酚葡萄糖甙(eugenylglucoside),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甙(4-allyl-2,6-dimethoxyphenylglucoside),水楊酸甲葡萄糖甙(methylsalicylateglucosicde),苯甲基葡萄糖甙(benzylglucoside),苯乙基葡萄糖甙(phenylethylglucoside),(Z)-2-已烯基葡萄糖甙[(Z)-2-hexenylglucoside]松脂酚單葡萄糖甙(pimresinolmonoglycoside),丁香樹脂酚單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monoglycosixde),蘇式(threo)的和赤式(erythro)的1,2-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IE-丙烯-3-醇)-苯氧基]-1,3-丙二醇

【藥理作用】抗炎作用,欒樨根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組胺、5-羥色胺、透明脂酸酶、鈉-尿酸等引起的多種炎癥幸免有抑制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和棉球肉芽腫生成松油誘發的關節腫脹、輔劑誘發的關節炎均有作用。提示該提取物對滲出性、增生性、慢性炎癥均有效。

【性味】味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暖胃去積;軟件堅散結;祛風除濕。主小兒食積;癭瘤痰核;風濕骨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治板癧,取莖葉搗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膠、海帶,燉溶服之。

2.《廣州植物誌》:取葉搗爛後;和米粉及糖,制成欒犀餅,小孩食之有暖胃去積之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欒樨相關圖片

欒樨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欒華  下一个:卵葉貝母蘭>>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