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小黑牛功效和作用

【來源】毛茛科小黑牛AconitumbullatifoliumLevl.var.dielsianum(Airy-Shaw)FletcheretLauener,以塊根入藥。

【生境分布】雲南。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炮制後用。

【註意】生品內服宜慎。不宜與貝母、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小黑牛《中華本草》

【拼音名】XiǎoHēiNiú

【別名】大草烏、七星草烏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滇南草烏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austroyunnanenseW.T.Wang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殘莖、須根,置沸水中煮4h,刮去外皮,曬幹。

【原形態】滇南草烏多年生草本。塊根胡蘿蔔形,長6-7cm,直徑7-13mm,有時近細柱狀,長達12cm。莖纏繞,具分枝,被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5-7.5cm,被反曲的短柔毛;葉片五角形,長8-10cm,寬9-14cm,3裂,裂至距基部6-8mm處,中央深裂片菱形,在中部3裂,側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裂,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只在脈上疏被短柔毛。花序長4-12cm,有花2-6朵,花序軸和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花梗長2.5-3.5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附近,狹線形或鉆形,長3-7mm;花兩性,兩側對稱;上萼片高盔形,高2.3-2.6cm,自基部至喙長1.8-2.1cm,下凹,外緣近垂直,喙長2-6mm,側萼片斜,長約1.6cm;藍紫色,外面疏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長約1.1cm,寬約4mm,唇長約6mm,微凹,距長約3mm,向後反曲,無毛;雄蕊多數,花絲全緣,無毛;心皮5,無毛。蓇葖果,長2-2.2cm。種子多數,三棱形,長約3.5mm,只在一面密生橫膜翅。花期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2500m間的山坡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中南部。

【性狀】

1.性狀鑒別根圓柱形,稍彎曲,少數於根末端分枝,長3-8cm,直徑0.5-lcm。表面棕褐色,有多數縱皺紋及支根頂角。質堅硬,易折斷,斷面黃棕色,有五角形環紋。

2.顯微鑒別根橫切面:後生皮層和皮層共5-8列棕色細胞,較皺縮。根上段及中段的形成層環呈五角形,下段呈類五角形。木質部導管1-3徑向排列。

3.粉末特征:澱粉粒眾多,單粒長圓形或類三角形,直徑6-10μm,臍點呈點狀、一字形或馬蹄形;復粒由2-3分粒組成。

【化學成份】塊根含南烏堿甲(austroconitineA),黃草烏堿甲(vilmorrianineA),黃草烏堿乙(vilmorrianineB)即多根烏頭堿,黃草烏堿丙(vilmorrianineC),黃草烏堿丁(vilmorrianineD),異塔拉定(isotalatizidine),塔拉胺(talatisamine),8-去乙酰滇烏堿(8-deacetylyunaconitine),塔拉定(talatizidine),易混翠雀花堿(condelphine),滇烏堿(yunaconitine),南烏堿乙(austroconitineB),粗莖烏頭堿甲(crassicaulineA)。

【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約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冷浸24h,濾過。濾液揮幹,用二氯甲烷洗入1ml容量瓶定容,作為樣品溶液。另取滇烏堿、塔拉烏頭胺制成每2ml各含2mg的二氯甲烷溶液作為對照溶液。在高效矽膠GF254薄層板上點樣品和對照品溶液各3μl,以環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開,取出,晾幹,噴以碘化鉍鉀與碘化鉀碘試液的等容混合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絡止痛。主風寒濕痹;中風癱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1.5g;或研末為散。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註意】本品毒性大,不經炮制不宜內服;孕婦禁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小黑牛相關圖片

小黑牛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小過江龍  下一个:小黑藥>>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