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紅大戟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ónɡDàJǐ

【英文名】RADIXKNOXIAE

【別名】紅牙大戟、紅牙戟、紫大戟、廣大戟、南大戟、將軍草、野黃蘿蔔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etPitard的幹燥塊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幹燥。

【性狀】本品略呈紡錘形,偶有分枝,稍彎曲,長3~10cm,直徑0.6~1.2cm。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小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無臭,味甘、微辛。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束斷續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者由數列導管組成,漸向內呈單列或單個散在。射線較寬。薄壁組織中散存含草酸鈣針晶束的黏液細胞及含紅棕色物的分泌細胞。

(2)取本品粉末1g,置試管中,加水10ml,煮沸10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1滴,顯櫻紅色,再滴加鹽酸酸化後,變為橙黃色。

(3)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30ml,浸漬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加熱回流30分鐘,立即冷卻,用氯仿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並氯仿液,蒸幹,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紅大戟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氨蒸氣中熏後,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炮制】醋大戟:將原藥材揀凈,加醋浸拌,放鍋內煮至醋被吸盡,取出切段,曬幹即可(每100斤藥材用醋30~50斤)。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歸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功毒消腫散結。用於胸腹積水,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癧痰核。

【用法用量】1.5~3g。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紅大戟《中華本草》

【出處】紅大戟藥用始載於近代藥學著作《藥物出產辨》,名紅芽大戟。據考,紅芽大戟之"芽"應為"牙",為誤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別稱,因而兩者常有混用。現已明確,古代本草記載和方書應用的大戟均為大戟科京大戟,兩者功效有所不同,宜予區別。參見"大戟"條。

【拼音名】HónɡDàJǐ

【別名】紅芽大戟、紫大戟、廣大戟、雲南大戟、南大戟、紅其根、紅牙戟、野黃蘿蔔、紅蘿蔔、走沙黃、紅心薯、土人參、紅牙大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exPitard[K.corymbosaauct.sin.nonwill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挖根,除去莖及須根,洗凈,曬幹,或用開水燙過後曬幹。

【原形態】紅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塊根通常2-3個,紡錘形,紅褐色或棕褐色。莖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狀,稍具棱。葉對生,無柄;葉片長橢圓形至條狀披針形,長2-10cm,寬0.5-3cm,先端窄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脈及葉脈被毛;托葉2-4裂,裂片鉆形。聚傘花序,花多數,密集成球形,直徑1-1.5cm,花小,淡紫紅色;花萼淺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狀漏鬥形,先端4裂,裂片舌狀,喉部密被長毛;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果實很小,卵形或橢圓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塊根長圓錐形或長紡錘形,稍彎曲,長3-12cm,直徑0.6-1.2cm。表面棕紅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頂端可見莖痕。質堅實,易折斷,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微辛。以個大、質堅實、色紅褐者為佳。

顯微鑒別: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8列木栓細胞。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斷續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的導管束由數列導管組成,向內漸呈單列或單個存在,中心可見初生木質部;射線寬。本品薄壁組織中有粘液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另有分泌細胞,含棕色樹脂狀物。

【化學成份】根含遊離蒽醌0.12%及結合蒽醌0.1%,遊離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3-羥基檄樹素(3-hy-droxymorindone),紅大戟素(knoxiadin)。還含丁香酸(sy-ringicacid)。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紅大戟50%乙醇提取物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時後,尿量明顯增加。

【毒性】紅大戟根50%乙醇浸劑小鼠腹腔註射半數致死量為40.6±1.8g/kg。如與甘草共浸則半數致死量明顯降低,表明其毒性顯著增加。

【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1,冷浸1小時,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幹,加水10ml及鹽酸2ml,置沸水浴上水解30分鐘,冷卻後加乙醚30ml振搖數分鐘,取乙醚液10ml,加2mol/L氫氧化鈉溶液5ml振搖。下層水溶液呈紫紅色。(檢查蒽醌)2.薄層色譜取上述乙醚提取濃縮液作供試液,另取α-羥基茜草素、茜草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開,晾幹後氨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1.紅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

2.醋紅大戟取凈紅大戟置鍋內,加入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小時,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六七成幹時,切厚片,幹燥。或取凈紅大戟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紅大戟100kg,用米醋20kg,醋制後能緩和峻瀉作用。

3.飲片性狀:紅大戟為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紅褐色或棕黃色,中心棕黃色,周邊粗糙,紅褐色或紅棕色,質堅韌,氣微,味甘、微辛。醋紅大戟形如紅大戟片,色澤加深,微有醋氣。貯幹燥容器內,醋紅大戟密閉,置陰涼幹燥處。

【性味】苦;寒;有毒

【歸經】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解毒散結。主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註意】

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1.《廣西中藥誌》:"非氣壯實者禁用。"2.《全國中草藥匯編》"不宜與甘草同用。孕婦及體質虛寒者忌服。"

【附方】本品與京大戟功能有相似處,而幹燥的藥材彎曲如獸牙狀,不但外表面有紅棕色者,斷面皮部亦為紅褐色,故有紅大戟、紅芽大戟之名。紅芽大戟者,“芽”應為牙,為誤用京大戟的別稱。廣大戟、雲南大戟、南大戟,均以產地及功能得名。紅蘿蔔、紅心薯,皆以藥材鮮品象形而得名。

【臨床應用】用於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紅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瀉水逐飲,為近代治水腫痰飲者所常用,證輕者單用,重者多入復方。治水腫,常與芫花、甘遂、大棗等配伍,有瀉水護胃之效;治痰飲喘急,常與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強消痰逐飲之力。用於癰瘡腫毒。紅大戟解毒散結,治瘡癰腫毒,內服或外用,單用或入復方,均可收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紅大戟相關圖片

紅大戟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紅楤木  下一个:紅丹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