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玉蜀黍功效和作用

【出處】出自《綱目》。

【拼音名】YùShǔShǔ

【英文名】seedofIndianCorn,SeedofMaize

【別名】玉高梁、番麥、禦麥、西番麥、玉米、玉麥、王蜀秫、戎菽、紅須麥、薏米包、珍珠蘆粟、苞蘆、鹿角黍、禦米、包谷、陸谷、玉黍、西天麥、玉露秫秫、纖粟、珍珠米、粟米、包粟、苞麥米、苞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王蜀黍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amaysL.

采收和儲藏:於成熟時采收玉米棒,脫下種子,曬幹。

【原形態】玉蜀黍,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稈粗壯,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節處常有氣生根。葉片寬大,線狀披針形,邊緣呈波狀皺折,具強壯之中脈。在稈頂著生雄性開展的圓錐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狀,每節有2雄小穗,1無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穎片膜質,先端尖;外稃及內稃均透明膜質;在葉腋內抽出圓柱狀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數鞘狀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縱行排列於粗壯的穗軸上,穎片寬闊,先端圓形或微凹,外稃膜質透明。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化學成份】種子含澱粉達61.2%、脂肪油4.2%-4.75%、生物堿類約0.21%,尚有維生素B1、B2、B6、煙酸(nicotinicacid)、泛酸(pantothenicacid)、生物素(biotin)等B族維生素,玉蜀黍黃素(zeaxanthin)等類胡蘿蔔素,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果膠(pectin)玉蜀黍嘌呤(zeatin),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acid)。還含3β-羥基-24-甲基-9,19-環羊毛甾-23-烯(3β-hydroxy-24-methyl-9,19-cycolanost-23-ene),2,7-二羥基-2H-1-氧雜-4-氮雜萘-3-酮-2-β-D葡萄糖甙(2,7-dihydroxy-2H-l-oxa-4-azanaphthalen-3-one-2-β-D-glucoside)等。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調中開胃;利尿消腫。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腫;尿路結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煮食或磨成細粉作餅。

【註意】《藥性切用》:“久食則助濕損胃。鮮者,助濕生蟲,尤不宜多食。”

【各家論述】

1.《綱目》:調中開胃。

2.《醫林纂要》:益肺寧心。

3.《本草推陳》:為健胃劑。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玉蜀黍相關圖片

玉蜀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玉珊瑚根  下一个:玉蜀黍苞片>>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