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雲高中草藥選》
【拼音名】ZhūMáoJué
【別名】綠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標(《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水龍骨科光亮密網蕨的根莖。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原形態】
光亮密網蕨,又名:光亮費蕨。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莖粗,橫走,被鱗片;鱗片大,卵圓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疏生;葉柄長30~40厘米,基部有關節;葉片近革質,和葉柄近等長,寬20~30厘米,矩圓形或矩圓披針形,單數羽狀;羽片披針形,寬2~3厘米,漸尖頭,基部楔形,近無柄,或上部的稍下延,全緣,有軟骨質的狹邊;側脈不明顯,小脈網狀。孢子囊群圓形,稍近主脈,兩側各1行。
【生境分布】生於溪邊、巖石上及林中陰濕處。分布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性狀】幹燥根莖圓柱形,長約13厘米,常有趾狀分歧。表面灰棕色,有多數須根痕或淺棕色鱗片。質堅硬,折斷面略平坦,灰白色,維管束排列成環,並有眾多棕色小點。氣微弱,味微澀。本品在廣西作骨碎補用。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澀,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止痛,接骨,消腫。治跌打損傷,骨折。"
②《廣西藥植名錄》:"補腎,壯筋骨。治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調酒敷。
【摘錄】《*辭典》
豬毛蕨《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ZhūMáoJué
【英文名】LucidPhymatodes
【別名】綠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標、骨碎補、爬巖龍、爬山虎、土元參、指掌蕨、青碎補、青飛龍、石生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光亮瘤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matodescuspidata(D.Don)Alston[PolypodiumcuspidatumD.Don;Phymatodeslucida(Roxb.)Chi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挖取,除去須根,鮮用或曬幹用。
【原形態】植株高60-100cm。根莖肉質,橫生,粗約1cm,與葉柄基部被褐色、卵圓形、邊緣不整齊的大鱗片。葉遠生;葉柄長30-40cm,淡棕色,基中以關節著生於根莖;葉片近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0-60cm,寬20-30cm,單數一回羽狀;羽片2-20對,披針形,上部的互生,下部的對生,斜展,寬2-3cm,近於無柄;先端的披針形,長15-25cm,寬2-3cm,漸尖頭,先端長尾狀,基部楔形而稍下延,全緣,有軟骨質邊;葉脈不明顯,小脈網狀,內藏小脈分叉而先端呈棒狀。孢子囊群圓形,在中脈兩側各成1行。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1500m的疏林下向陽的石灰巖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西藏等地。
【性狀】幹燥根莖圓柱形,長約13cm,常有階狀分歧。表面灰棕色,有多數須根痕或淺棕色鱗片。質堅硬,折斷面略平坦,灰白色,維管束排列成環,並有眾多棕色小點。氣微弱,味微澀。本品在廣西作骨碎補用。
【性味】辛;澀;溫;有小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活血消腫;續骨。主無名腫毒;小兒疳積;跌打損傷;骨折;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大劑量可用至15g。外用:適量,研未酒調敷。
【註意】忌吃酸、蘿蔔等食物。
【各家論述】
1.《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止痛,接骨,消腫。治跌打損傷,骨折。
2.《廣西藥植名錄》:補腎,壯筋骨。治腰腿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