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知母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ZhīMǔ

【英文名】RHIZOMAANEMARRHENAE

【別名】蒜辮子草、羊胡子根、地參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ge.的幹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幹。

【性狀】本品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鑒別】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後放置20分鐘,吸取上清液1ml,蒸幹,殘渣加硫酸1滴,初顯黃色,繼變紅色、紫堇色,最後顯棕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40分鐘,取上清液10ml,加鹽酸1ml,加熱回流1小時後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用苯20ml振搖提取,提取液蒸幹,殘渣加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加苯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7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8%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與硫酸溶液(7→10)的混合液(0.5:5),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乙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過夜,超聲處理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加鹽酸1ml,置水浴上用蒸氣緩慢回流1小時,放冷,傾入小燒杯中,邊振搖邊滴加40%氫氧化鈉溶液至中性(溶液顏色由橙黃突變為橙紅),用乙醇洗滌容器,洗液並入燒杯中。用乙醇移至50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蒸發皿中,蒸幹,殘渣用苯溶解,轉移至2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品溶液2μl與6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至7cm,取出,晾幹,再用同一展開劑進行二次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顯色劑[甲液:取水25ml,緩慢加硫酸50ml,放冷後,再加乙醇25ml,搖勻;乙液:8%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用時將甲液5份與乙液1份混合]後,在70℃加熱7~10

分鐘,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443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於1.0%。

【炮制】

知母: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去毛屑。

鹽知母:取知母片,照鹽水炙法(附錄ⅡD)炒幹(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本品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於0.90%。

【性味】苦、甘,寒。

【歸經】歸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6~12g。

【註意】脾虛便溏者不宜。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潮。

【備註】

(1)用於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癥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於肺胃有實熱的病癥。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2)用於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癥。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故不僅能清實熱,且可清虛熱。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配入滋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潮熱骨蒸等癥。又本品配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川貝等品,可用於肺虛燥咳;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3)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於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癥,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摘錄】《中國藥典》

知母《*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ZhīMǔ

【別名】蚔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本經》),芪母(《廣雅》),提母(《範子計然》),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苦心(《別錄》),昌支((唐本草》),穿地龍(《山東中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較佳。栽培三年後開始收獲。挖出根莖,除去莖苗及須根,保留黃絨毛和淺黃色的葉痕及莖痕曬幹者,為"毛知母";鮮時剝去栓皮曬幹者為"光知母"。

【原形態】

知母,又名:蕁,莐藩(《爾雅》),大蘆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羊胡子草、馬馬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狀莖橫生於地面,其上有許多黃褐色纖維,下生多數粗而長的須根。葉基生,叢出;線形,長15~70厘米,寬3~6毫米,質稍硬,基部擴大成鞘狀。花莖直立,高50~100厘米,上生鱗片狀小苞葉,穗狀花序稀疏而狹長,花常2~3朵簇生,無花梗或有很短的花梗,長約3毫米,花梗頂端具關節;花綠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宿存,排成2輪,長圓形,長7~8毫米,有3條淡紫色縱脈;雄蕊3,比花被片為短,貼生於內輪花被片的中部,花絲很短,具丁字藥;子房近圓形,3室,花柱長2毫米。蒴果長卵形,長10~15毫米,成熟時沿腹縫上方開裂,每室含種子1~2粒。種子三棱形,兩端尖,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幹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

①毛知母為帶皮的幹燥根莖,呈扁圓柱形,微彎曲,一端較粗,一端較細,偶有2~3分歧,長3~17厘米,直徑0.8~2厘米。根頭部有淺黃色的葉痕及莖痕殘留,俗稱"金包頭";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縱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金黃色扁平的絨毛,由兩側向根莖上方集中;另一面較皺縮,並有多數凹陷或突起的小圓點狀根痕,黃絨毛少或無。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平坦。無臭,味甘而苦,帶粘性。以肥大、質硬、表面被金黃色絨毛、斷面黃白色者為佳。瘦長、形扁、外毛灰黑、內色暗者為質次。

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為去皮的幹燥根莖。較毛知母瘦小,長約3~13厘米,直徑約1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扭曲的縱溝,一側可見多數不規則散在的小形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白色或黃白色,有的顯筋脈點,水浸後有粘液。氣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潤、質硬、色黃白、嚼之發粘者為佳。

主產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內蒙古、甘肅、陜西以及東北等地亦產。以河北易縣所產品質最佳,稱"西陵知母"。西南及中南都銷毛知母;華北,東北銷光知母。

【化學成份】

主含皂甙。根莖含總皂甙約6%,從中檢出6種皂甙,分別稱為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和B-Ⅱ,其中知母皂甙A-Ⅲ是薩爾薩皂甙元與知母雙糖結合而成的雙糖甙,知母皂甙A-Ⅰ是薩爾薩皂甙元β-D-吡喃半乳糖甙。知母根莖中的皂甙元主要是薩爾薩皂甙元,幹根中的含量約0.5%,此外還有嗎爾考皂甙元、新芰脫皂甙元。以前從知母根莖中分出的皂甙曾稱為知母寧,推測是嗎爾考皂甙、知母皂甙A-Ⅲ、A-Ⅳ、B等的混合物。根莖尚含多量的還原糖和粘液質、鞣酸、脂肪油等,又每克含尼克酸188微克。尼克酰胺12微克。另含芒果甙0.5%。

地上部分含芒果甙和異芒果甙。葉含芒果甙約0.7%。花含皂甙,水解後得熔點為246~248℃的甙元C27H42O4。

【藥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知母煎劑在瓊脂平板上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霍亂弧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沙伯氏培養基上,對某些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癬菌也有些抑菌作用。乙醚浸膏及在此浸膏中經丙酮處理所得之粗結晶對在普、拜二氏培養基上的H37RV人型結核桿菌亞種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最低有效濃度為1:64000(無血清)或1:16000(加血清);後者則為1:16000~1:8000,前人所得之皂甙無此作用。在對小鼠實驗性結核的治療上,用含2.5%知母粉的飼料餵食後,對肺部結核病竈有抑制作用,但小鼠的死亡率與對照組差異不大;如提高到5%,則肺結核指數(反映肺臟大體病變的情況)可接近異煙胼,但死亡率卻較對照組更高,可能是藥物本身毒性較大之故。在對豚鼠的實驗性結核的治療中,知母顯示有治療效果,肺部病變較對照組減輕1/2左右。

②解熱作用

浸膏2毫升/公斤(1毫升相當生藥2克),與大腸桿菌(0.03%)2.3毫升,同時註射於家兔皮下,或先註射大腸桿菌,隔15分鐘後再註入浸膏,體溫均不升高,故認為有解熱作用。

③其他作用

浸膏給家兔靜脈註射,小劑量(0.5毫升浸膏中性原液)時對呼吸及血壓均無影響,中等量(1~3毫升)能抑制呼吸,血壓亦輕微下降,大量(7毫升)則呼吸停止、血壓下降,導致死亡。浸膏液(0.001~1%)對在位蟾蜍心臟,低濃度無顯著影響,中等劑量抑制,大量則麻痹心臟。對妊娠家兔離體子宮無顯著影響。

知母幹浸膏(6克/公斤)給正常家兔註射後,未見對血糖有何影響,醇提取物可引起暫時性的血糖升高。有人報告水提取物,給兔口服200毫克/公斤,能引起血糖下降,特別是對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作用更顯著。對正常大鼠,知母不能增進葡萄糖之氧化,雖可促進橫膈、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並使橫膈中糖元含量輕度增加,但肝糖元含量卻有所降低。對實驗性(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知母水性提取物100~150毫克/公斤靜脈註射,可降低血糖,尿中酮體減少,死亡率較對照組輕。

【炮制】

知母:揀凈雜質,用水撞洗,撈出,潤軟,切片曬幹。鹽知母:取知母片置鍋中用文火微炒,噴淋鹽水,炒幹取出,放涼。(每知母片100斤,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知母,先於槐砧上細銼,焙幹,木臼杵搗,勿令犯鐵器。"

②《綱目》:"凡用知母揀肥潤裏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幹,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藥性論》:"性平。"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甘。"

④《藥品化義》:"味微苦略辛。"

【歸經】

入肺、胃、腎經。

①《珍珠囊》:"腎經。"

②《湯液本草》:"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

用於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於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癥。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

可用於陰虛消渴,癥見口渴、飲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①《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②《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③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④《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幹,加而用之。"

⑤《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⑥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余。"

⑧《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瘈疭。"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

【註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別錄》:"多服令人泄。"

②《醫學入門》:"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癥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經疏》:"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並禁用。"

④《本經逢原》:"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潮。

【附方】

①治傷寒邪熱內盛,齒牙幹燥,煩渴引飲,目昧唇焦:知母五錢,石膏三錢,麥門冬二錢,甘草一錢,人參八錢。水煎服。(《傷寒蘊要》)

②治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炙),地骨皮各三兩,常山二兩,竹葉(切)一升,石膏四兩(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延年方》知母鱉甲湯)

③治火沖眩暈,暴發倒仆,昏不知人,甚則遺尿不覺,少頃汗出而輕,仍如平人,右關脈細敷,脾陰不足者:知母、黃柏、黃芪、當歸身。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柏補血湯)

④治消渴:生山藥一兩,生黃芪五錢,知母六錢,生雞內金(搗細)二錢,葛根錢半,五味子三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玉液湯)

⑤治氣虛勞傷,面黃肌瘦,氣怯神離,動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煩熱,下午身涼氣爽,脈數有熱者:知母三錢,黃柏三錢,人參二錢,麥冬五錢,廣皮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柏參冬飲)

⑥治肺勞實熱,面目苦腫,咳嗽喘急,煩熱頰赤,骨節多痛,乍寒乍熱:知母、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藶(略炒)、半夏(湯泡七次)、秦艽(去蘆)、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二母湯)

⑦治肺家受燥,咳嗽氣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母甘桔湯)

⑧治妊娠子煩,因服藥致胎氣不安,煩不得臥者:知母一兩,洗焙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醫者不識此病,作虛煩治,反損胎氣。(《產乳集驗方》)

⑨痰嗽。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研細: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藥末,放在口裏細嚼咽下,隨即睡覺。次日必瀉,痰嗽漸止。體弱者,不用巴豆。

⑩久嗽氣急。用知母五錢(去毛切片,隔紙炒過)、杏仁五錢(姜水泡,去皮尖,焙過),同煎服。另以蘿蔔子、杏仁,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以絕病根。

⑾妊娠不足月,腹痛欲產。用知母二兩,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⑿紫癜風疾。用醋磨知母塗搽。

⒀甲疽。用知母,燒存性,研末敷患處。

【各家論述】

①李杲:"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悶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幹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②《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沈而下降,為腎經本藥。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於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

③《本草正》:"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繼自丹溪而後,則皆用以為補陰,誠大謬矣。夫知母以沈寒之性,本無生氣,用以清火則可,用以補陰,則何補之有?"

④《重慶堂隨筆):"知母,清肺胃氣分之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聖雲,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幹,而成枯燥不能殺谷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藥,雖謂之補陽也可。乃後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於香燥溫補之藥者何哉!"

⑤《本經疏證》:"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後學多不明其故。……《千金》、《外臺》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後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於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參、獨活、秦艽、海藻也。《外臺》曰,《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者。其所用藥,則澤瀉、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濕,利小便,曰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可見《本經)所著下水之效,見於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於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身體尪羸,腳腫如脫,亦其一也。《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中,阻於下者,非發散不為功,阻於中者,非滲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然其本質均為水火交阻,故共用桂、術、知母則同也,桂、術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於此遂可見矣。"

⑥《醫學衷中參西錄》:"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則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於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平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共有熱不受者,亦恒輔以知母。"

⑦《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熱,伐相火之邪,主強陽不痿之標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裏熱,佐石膏以掃炎熇;瘧證之在太陰,濕濁熏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統詳主治,不外實熱有余四字之範圍。"

【摘錄】《*辭典》

知母《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ZhīMǔ

【英文名】CommonAnemarrhenaRhizome,RhizomeofCommonAnemarrhena

【別名】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芪母、提母、(艹是)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苦心、兒草、水須、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龍、蝦草、馬馬草、淮知母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ge

采收和儲藏:春、秋兩季采挖,除去枯葉和須根,抖掉泥土,曬幹或烘幹為“毛知母”。趁鮮剝去外皮,曬幹為“知母肉”。

【原形態】知母,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橫生,粗壯,密被許多黃褐色纖維狀殘葉基,下面生有多數肉質須根。葉基生,叢出,線形,長20-70cm,寬3-7mm,上面綠色,下面深綠色,無毛,質稍硬,葉基部擴大包著根莖。花葶直立,不分枝,高50-120cm,下部具披針形退化葉,上部疏生鱗片狀小苞片;花2-6朵成一簇,散生在花葶上部呈總狀花序,長20-40cm;花黃白色,幹後略帶比色,多於夜間開放,具短梗;花被片6,基部稍連合,2輪排列,長圓形,長5-8mm,寬1-1.5mm,先端稍內折,邊緣較薄,具3條淡綠色縱脈紋;發育雄蕊3,著生於內輪花被片近中部,花藥黃色,退化雄蕊3,著生於外輪花被片近基部,不具花藥;雌蕊1,子房長卵形,3室,花柱短,柱頭1。蒴果卵圓形,長10-15mm,直徑5-7mm,成熟時沿腹縫線上方開裂為3裂片,每裂片內能常具1顆種子。種子長卵形,具3棱,一端尖,長8-12mm,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幹燥的山坡、丘陵草叢或草原地帶,常成群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等地。在新疆、安徽、江西、河南等地有引種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幹旱。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質壤土和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在陰坡地、粘土及低窪地生長不良,且根莖易腐爛。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選3年以上生的植株采集成熟種子,置30-40℃溫水中浸泡24h,撈出稍晾幹後,即可進行秋播。秋播在封凍前,春播在4月。條播,行距10-25cm,開1.5cm深的淺溝,將種子幸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5cm,保持濕潤,20d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間苗,按株距7-10cm定苗。每1hm2播種量7.5-10.5kg。分株繁殖:早春或晚秋,將根莖挖出,切成3-6cm長段,每段帶1-2個芽,按行距25-30cm開溝,株距10-15cm栽種,覆土5cm鎮壓。

田間管理每年除草松土2-3次,雨季過後秋末培土,天旱要及時澆水,除留種上應剪除花薹,促進根莖生長,提高產量。每年4-8月,每1hm2應分次追施尿素300kg,氯化鉀195kg,秋末冬初應施復合固體化肥(氮:磷:鉀=5:5:5)495kg,可溶性磷肥99kg。

病蟲害防治蠐螬為害,幼早咬斷苗或咀食根莖,可澆施50%馬拉松乳劑800-1000倍液,或茶籽餅6倍液。

【性狀】

性狀鑒別⑴毛知母根莖扁圓長條狀,微彎曲,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習稱“金包頭“。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以的殘存葉基,下面略凸起,有縱皺紋及凹點狀根痕或須根痕及殘莖。質堅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顆粒狀。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粘性。

⑵知母肉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黃白色,有的殘留少數毛須狀葉莖及凹點狀根痕。

以條粗、質硬、斷面色白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米黃色。①粘液細胞較多,含草酸鈣晶束。完整的粘液細胞呈類圓形、橢圓形、長圓形或梭形,直徑56-160μm,長約至340μm。②草酸鈣針昌成束散在,針晶長36-110μm,有的直徑約至7μm,碎斷後狀如小方晶。③纖維(葉基)直徑8-14μm,壁稍厚,木化,紋孔稀疏,有的成人字形,胞腔寬大。④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4-24μm。⑤木栓細胞表面觀形狀不一,壁薄,常多層上下重疊。⑥木化厚壁細胞(鱗葉)類長方形、長多角形或延長作短纖維狀,直徑16-48μm,長約至112μm,壁厚5-8μm,孔溝較密,胞腔內含棕黃色物。

商品規格商品中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毛知母主知母肉之分。出口商品分3種:大知母(蓋王),長12cm以上。中知母(頂王),長9-12cm。小知母,長6-9cm。

【化學成份】

根莖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Ⅰ、A-Ⅱ、A-Ⅲ、A-Ⅳ、B-Ⅰ、B-Ⅱ,知母皂甙A-Ⅱ、A-Ⅳ結構尚不明,知母皂甙A-Ⅲ即是知母皂甙(zhimrsaponin)A,又是知母皂甙(anemarsaponin)A1,知母皂甙B-Ⅱ即是原知母皂甙A-Ⅲ(prototimosaponinA-Ⅲ),還含知母皂甙(amemarsaponin)A2即馬爾考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甙B〔marlogenin-3-O-β-D-glucopyranosy(1→2)-β-D-galactopyranosideB〕,去半乳糖替告皂甙(desgalactotigonin),F-芰脫皂甙(F-gitonin),偽原知母皂甙A-Ⅲ(pseudoprototimosaponinA-Ⅲ),異菝葜皂甙(smilageninoside)。有學者認為知母皂甙B-I(timosaponinB-I)可能是在抽提成分操作過程中產生的人工矯作物。

根莖另含知母多糖(anemaran)A、B、C、D,順-扁柏樹脂酚(cis-hinokiresinol),單甲基-順-扁柏樹脂酚(monomethyl-cis-hinokiresinol),氧化-順-扁柏樹脂酚(oxy-cis-himokiresinol),2,6,4'-三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6,4'-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對-羥苯基巴豆油酸(p-hydroxyphenylcrotonicacid),二十五烷酸乙烯脂(pentacosylvinylester),β-谷甾醇(β-sitosterol),杧果甙(mangiferin),煙酸188ug/g(nicotinicacid),煙酰胺12ug/g(nicotinamide)及泛酸16ug/g(pantothenicacid)。

【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知母在體外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用含2.5%知母粉的飼料餵飼實驗性結核病小鼠,能使其肺部結核病竈減輕。知母對某些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癬菌如許蘭氏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銹色毛癬菌、足跖毛癬菌、趾間毛癬菌和犬小芽胞菌等在沙伯弱氏培養基上表現較強的抗菌作用。從知母中提得的一種水溶性皂甙,對結核桿菌,尤其對白色念珠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另一種黃酮結晶,亦有抑制結核桿菌作用。

2.抑制Na(+),K(+)-ATP酶活性:體外實驗證明,知母皂甙元(菝葜皂甙元)是Na+-K+-ATP酶抑制劑,它對提純的兔腎Na(+),K(+)-ATP酶有極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活性同專一性Na(+),K(+)-ATP酶抑制劑烏本甙相比,兩者在2×10(-5)mol/L時抑制程度相近。以甲狀腺素速誘導小鼠肝臟Na(+),K+)-ATP酶增量,知母皂甙和皂甙元可使這些小鼠肝臟切片的過高耗氧率抑制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對正常小鼠肝切片的耗氧率雖有降低趨勢,但無統計意義。大鼠整體實驗也表明,知母皂甙元25mg/只灌胃可抑制因同時灌胃甲狀腺素引起的肝、腎和小腸粘膜中Na(+),K(+)-ATP酶活性升高。

3.對交感-腎上腺功能的影響:以50%知母水煎劑給大鼠灌胃,每日4ml,連續3周,可使腎上腺內多巴胺-β-羥化酶活性明顯降低,提示兒茶酚胺合成減少,與此同時,腎上腺重量較生理鹽水對照組明顯減輕,心率逐周降低,至第3周明顯低於給藥前。此外,按人體常用劑量5倍給家兔灌胃,連續5天,對正常動物血漿皮質酮水平未見明顯影響,但可拮抗外源性皮質激素制劑地塞米松引起的反饋性血漿皮質酮水平降低。進一步研究證明,其機理之一是知母抑制了肝臟對皮質醇的分解代謝。

4.降血糖作用:以知母200mg/kg水制浸膏給正常家兔灌胃,血糖可下降達18-30%,持續6小時以上;以知母每天500mg/kg生藥的水制浸膏給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灌胃,連續4天,也出現明顯的降血糖作用,並可減輕胰島萎縮。給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腹腔註射知母水浸膏150mg/kg(生藥量)也見血糖明顯下降。知母並可促進大鼠橫膈和脂肪組織攝取葡萄糖,並使橫膈內糖元含量增加,但肝內糖元量卻減少,尿中酮體含量減少。從知母根莖中分得的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其中B的活性最強。

5.解熱作用:對知母是否具有解熱作用的報導不一。有報導知母對大腸桿菌引起的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但也有報導白虎湯在去掉石膏後的知母、甘草煎劑灌胃給藥對實驗性發熱家兔未見明顯退熱作用。知母根莖中的皂甙具有明顯降低由甲狀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及抑制Na(+),K(+)-ATP酸活性的作用,其中總皂甙對Na(+),K(+)-ATP酶的抑制率達59.8%,其半琥珀酸衍生物抑制率為89.8%,故認為與清熱瀉火的功效有關。

6.抗腫瘤作用:知母皂甙對人肝癌移植裸大鼠有抑制腫瘤生長作用,使生存期延長,但統計無顯著差異。另對治療皮膚鱗癌、宮頸癌等有較好療效且無副作用。

7.其它作用:知母果甙有明顯的利膽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知母中的煙酸有維持皮膚與神經健康及促進消化道功能的作用。知母提取物對逆轉錄酶和各種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知母菝葜皂甙元和知母水煎劑均能明顯降低高甲狀腺激素狀態小鼠腦β受體RT值,但對親和力無影響,還能顯著改善該狀態小鼠的體重下降。

【鑒別】⑴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水5ml,用力振搖1min,發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min不消失。(檢查皂甙)⑵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後放置20min,吸取上清液1ml,蒸幹,殘渣加硫酸1滴,初顯黃色,繼變紅色、紫堇色、棕色。(檢查甾體化合物)⑶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40min,取上清液10ml,加鹽酸1ml,加熱回流1h後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用苯20ml提取,提取液蒸幹,殘渣加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液。另取菝葜皂甙元,加苯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對照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7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9:1)展開,取出,晾幹,噴以8%香草醛的無水乙醇溶液與硫酸溶液(7→10)的混合液(0.5:5),於100℃烘約5min。供試液譜在與對照液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知母:揀凈雜質,用水撞洗,撈出,潤軟,切片曬幹。鹽知母:取知母片置鍋中用文火微炒,噴淋鹽水,炒幹取出,放涼。(每知母片100斤,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先於槐砧上細銼,焙幹,木臼杵搗,勿令犯鐵器;揀肥潤裏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用酒浸焙幹,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宜生用;入腎降火滋陰宜鹽水炒。

【註意】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別錄》:多服令人泄。《醫學入門》: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癥而尺脈微弱者禁用。《本草經疏》: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並禁用。《本經逢原》: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

【附方】白虎湯《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2.《名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3.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4.《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幹,加而用之。

5.《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6.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7.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余。

8.《本草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9.《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呢逆,盜汗,遺精,痹痿,瘛蓯。

10.《醫學啟源》:知母,《主治秘要》雲作利小便之佐使,腎中本藥。上頭、引經皆酒炒。刮去毛,裏白者佳。

11.李杲: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幹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12.《本草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

13.《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沈而下降,為腎經本藥。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於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

14.《本草正》: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繼自丹溪而後,則皆用以為補陰,誠大謬矣。夫知母以沈寒之性,本無生氣,用以清火則可,用以補陰,則何補之有?。

15.《藥品化義》:知母與黃柏並用,非為降火,實能助水;與貝母同行,非為清痰,專為滋陰。

16.《本草新編》: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於氣分,而不入於血分耶?是二藥不必兼用。

17.《本經逢原》:知母,《本經》言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故下文雲下水,補不足,益氣,乃濕熱相火有余,爍灼精氣之候,故用此清熱養陰,邪熱去則正氣復矣。

18.《重慶堂隨筆》:知母,清肺胃氣分之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聖雲,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幹,而成枯燥不能殺谷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藥,雖謂之補陽也可。乃後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於香燥溫補之藥者何哉!。

19.《本經疏證》: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後學多不明其故。《千金》、外臺》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後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於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參、獨活、秦艽、海藻也。《外臺》曰,《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者。其所用藥,則澤瀉、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濕,利小便,曰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可見《本經》所著下水之效,見於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於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腳腫如脫,亦其一也。《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中,阻於下者,非發散不為功,阻於中者,非滲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然其本質均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術、知母則同也,桂、術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於此遂可見矣。

20.、《醫學衷中參西錄》: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則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於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恒輔以知母。

21.《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熱,伐相火之邪,主強陽不痿之標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裏熱,佐石膏以掃炎癥;瘧證之在太陰,濕濁熏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統詳主治,不外實熱有余四字之範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知母相關圖片

知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知風草  下一个:梔子>>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