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葉象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文山中草藥》

【拼音名】YèXiànɡHuā

【別名】草本一品紅(《海南植物誌》),一品紅(《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猩猩草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單生,有斜生開展的粗壯分枝,折斷後有白色汁液流出,嫩莖中空,綠色。單葉互生,葉形多變化,卵形、橢圓形、深波狀裂或不裂,中部及下部的葉長4~10厘米,寬2.5~5厘米,琴狀分裂或不裂;葉柄長2~3厘米;花序下部的葉一部或全部紫紅色。杯狀花序,生於莖或分枝的頂端排列為密集的傘房狀;總苞綠色鐘形,頂端5裂;腺體1~2,杯狀,無花瓣狀附屬物;子房卵形,3室,花柱3,離生,頂端2裂。蒴果卵圓狀三棱形,直徑約5毫米。種子卵形,表面有疣狀突起。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都有栽培。

【化學成份】種子含蛋白質。脂肪油,油中含亞油酸和亞麻酸等。

【藥理作用】花、葉的熱水提取物在體外對結核桿菌(H37)有抑制作用,莖、根無效。葉或植物的漿汁有毒,食之可產生嘔吐、腹瀉、譫妄,毒性成分可能在樹脂部分。

【性味】苦澀,寒。

【功能主治】調經止血,接骨消腫。治月經過多,跌打損傷,骨折。

【附方】

①治月經過多,跌打損傷:葉象花二至三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外傷出血,骨折:葉象花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二至三天換藥一次。(性味以下出《文山中草藥》)

【摘錄】《*辭典》

葉象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拼音名】YèXiànɡHuā

【英文名】HerbofPaitedEuphorbia

【別名】箭葉葉上花、細葉葉上花、一品紅、葉上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猩猩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heterophyllaL.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猩猩草一年生草本,高約1m。莖單生。有斜升開展的粗狀分枝,被稀疏的短柔毛或無毛。莖下部及中部的葉互生,花序下部的葉對生;葉柄長2-3cm;托葉腺點狀;葉形多變化,卵形,橢圓形,披針形或線形,長4-10cm,寬2.5-5cm,呈琴狀分裂或不裂,邊緣有波狀淺齒或尖齒或全緣,兩面被稀疏的短柔毛;花序下部的葉通常基部或全部紅色。杯狀聚傘花序多數在莖及分枝頂端排成密集的傘房狀;總苞鐘狀,綠色,寬3-4mm,先端5裂;腺體1-2杯狀,無花瓣狀附屬物。雄花20或更多,苞片膜質,先端撕裂;子房卵形,3室;花柱3,離生,先端2淺裂。蒴果卵圓狀三棱形,直徑約5mm,無毛;種子卵形,灰褐色,表面有疣狀突起,無種阜。花果期8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及各大植物園都有栽培;在貴州兼有逸為野生者。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達80cm。葉互生;葉形多變化,卵形、橢圓形、披針形或條形,中部及下部的葉長4-10cm,寬2.5-5cm,提琴狀分裂或不分裂;葉柄長2-3cm;花序下部的葉基部或全部紫紅色。杯狀花序多數在莖及分枝頂端排列成密集的傘房狀;總苞鐘形,寬3-4mm,頂端5裂;腺體l-2,杯狀,無花瓣狀附屬物。蒴果近球形,直徑5mm,無毛;種子卵形,有疣狀突起。

【化學成份】種子含N-乙酰氨基半乳糖(N-acetylgal-actosamine)。

【藥理作用】花、葉的熱水提取物在體外對結核桿菌(H37)有抑制作用,莖、根無效。葉或植物的漿汁有毒,食之可產生嘔吐、腹瀉、譫妄,毒性成分可能在樹脂部分。

【性味】味苦;澀;性寒;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調經;散瘀消腫。主月經過多;外傷腫痛、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葉象花相關圖片

葉象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葉下花  下一个:葉子花>>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