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小白薇功效和作用

【出處】《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XiǎoBáiWēi

【別名】白龍須、白薇(《滇南本草》),水辣子根、老媽媽針線包、蛇辣子、白藤、娃兒藤(《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蘿摩科植物雲南娃兒藤的根。秋、冬采根。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左右。根多數,簇生,細長圓柱形,淡黃色。莖直立,圓柱形,被棕色短毛。葉對生,闊卵形或橢圓形,向上則成披針形,先端尖,基部鈍圓,全緣,兩面均被稀疏的短毛;葉柄短。聚傘花序生於莖頂及葉腋;花暗紫紅色。蓇葖果長圓錐形,長約4.5厘米,熟後開裂,散出種子。種子扁平,棕紅色,頂端有絲光狀柔軟長毛。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向陽草地。分布雲南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澀。"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專治寒疼,肚腹酸疼。"

②《雲南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肝炎,胃潰瘍,虛癆,惡性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附方】治蛇、蟲咬傷:小白薇三錢,水煎服;外用適量,加紅糖搗爛敷傷處。(《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

小白薇《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XiǎoBáiWēi

【英文名】RootofYunnanTylophora

【別名】白龍須、白薇、水辣子根、老媽媽針線包、蛇辣子、白藤、娃兒藤、野辣椒、三十六蕩、關腰草、沈夭兒、青龍藤、金線包、山辣子、淩羊角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雲南娃兒藤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lophorayunnanensisSchltr.

采收和儲藏:秋、冬采根。洗凈曬幹。

【原形態】直立半灌木,高約50cm。須狀根多數,簇生,細長圓柱形,淡黃色。莖圓柱形,被棕色短柔毛。葉對生,紙制裁;葉柄長3-6mm,被短柔毛;葉片卵狀橢圓形,向上則成披針形,長3-7.5cm,寬1.5-3.5cm,先端鈍,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均被衡疏的短毛;側脈約4對。聚傘花序生於莖頂及葉腋;著花多朵;花梗纖細;花暗紫紅色;萼5深裂,外面被微毛,內面基部腺體2齒裂;花冠輻狀,裂片具緣毛,內面具疏長柔毛;副花冠裂片卵圓形,貼生於蕊冠上;花粉每室1個,平展;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柱頭先端扁平。蓇葖果雙生,披針形,長4-5.5cm先端漸尖。種子扁平,棕紅色,先端具長約2.5cm的黃白色種毛。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向陽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橫臥,呈疙瘩狀,上方有莖殘基,下方簇生多數細長圓柱形根。根表面灰黃色、紅棕色或暗棕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性味】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鄶盤通絡;活血止痛。主風濕骨痛肝炎,胃潰瘍,小兒麻痹後遺癥,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滇南本草》:專治寒疼,肚腹酸疼。2.《雲南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肝炎,胃潰瘍,虛癆,惡性瘧疾。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小白薇相關圖片

小白薇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小白棉  下一个:小白魚>>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