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黃水枝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uánɡShuǐZhī

【別名】博落、虎耳草[陜西]

【來源】虎耳草科黃水枝屬植物黃水枝TiarellapolyphyllaD.Don,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曬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於癰癤腫毒,跌打損傷,肝炎,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2~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黃水枝《*辭典》

【出處】《四川武隆藥植圖誌》

【拼音名】HuánɡShuǐZhī

【別名】博落(《四川中藥誌》)。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黃水枝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2~44厘米。根狀莖橫走,黃褐色,具鱗片。莖有縱溝,綠色,被白色柔毛。基生葉心臟形至卵圓形,為不明顯的3~5裂,長約8厘米,寬約7.5厘米,先端鈍,具不整齊的鈍鋸齒,齒端有刺,邊緣有腺毛,基部心臟形,上面綠色,有白色腺毛;葉柄細,長5~15厘米,疏生長剛毛及短腺毛;莖生葉互生,2~3枚,葉較小而柄短,葉脈掌狀5出,較明顯,黃褐色。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達17厘米,密生短腺毛;苞片小,鉆形;花小,白色,每節2~4朵;萼5裂,三角形;花瓣小,線形;雄蕊10,較花冠長;雌蕊1,子房1室。蒴果有2角。種子數顆。花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於林邊、路旁或陰濕的石壁上。分布我國中部至西南部。

【性味】《四川中藥誌》:"性寒,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①《四川武隆藥植圖誌》:"治耳聾,氣喘。"

②《四川中藥誌》:"散寒表汗,活血去瘀。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或浸酒。

【附方】治咳嗽氣喘:鮮黃水枝一兩,芫荽四至五錢,水煎沖紅糖。每日早晚飯前各服-次,忌食酸辣、蘿蔔菜。(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黃水枝《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武隆藥植圖誌》

【拼音名】HuánɡShuǐZhī

【英文名】HerbofHimalayanFoamflower

【別名】博落、高腳銅告牌、紫背金錢、虎耳草、防風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黃水枝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arellapolyphyllaD.Don

【原形態】黃水枝多年生草本,高22-44cm。根莖橫生,黃褐色,具鱗片,直徑3-6mm。莖不分枝,有縱溝,綠色,被白色柔毛。基生葉心形至卵圓形,長3-8.5cm,寬2.5-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臟形,邊緣有腺毛和不整齊的鈍鋸齒,齒端有刺,上面綠色,被白色腺毛;葉柄長18cm,有伸展的長柔毛或腺毛;莖生葉互生,2-3枚,葉較小而柄短,葉脈掌狀5出,較明顯,黃褐色。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8-25cm,密生短腺毛;苞片小,鉆形;花梗長約10mm;花萼白色,鐘形,裂片5,三角形,先端急尖;無花瓣;雄蕊10,較花冠長;花絲鉆形;雌蕊1,心皮2,不等大,下部合生,子房上位,1室,花柱2。蒴果有2角。種子多數。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80-3800m之林下、灌叢和陰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臺灣、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根莖細圓柱形,直徑3-6mm。表面褐色,具多數黃褐色鱗片及須根。莖細,圓柱形,有縱溝紋,長22-44,直徑3-6mm,灰綠色,被白色柔毛。葉多破碎,基生葉卵圓形或心形,長2-8cm,寬2.2-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不整齊鈍鋸齒和腺毛,上面疏被腺毛,葉柄長5-15cm,被長柔毛和腺毛;莖生葉較小,掌狀脈5出,較明顯,葉柄短。有時可見枝端有總狀花序,密生腺毛,有的可見蒴果,長約1cm,具2角。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甲醇提取物對人血漿膽堿酯酶抑制活性較強,表現出大於80%的抑制活性。

【性味】苦;寒;無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主瘡癤,無名腫痛,咳嗽,氣喘,肝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搗爛

【附方】治咳嗽氣喘:鮮黃水枝一兩,芫荽四至五錢,水煎沖紅糖。每日早晚飯前各服一次,忌食酸辣、蘿蔔菜。(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四川武隆藥植圖誌》:治耳聾,氣喘。

2.《四川中藥誌》:散寒表汗,活血去瘀。治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黃水枝相關圖片

黃水枝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黃水茄  下一个:黃鎖梅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