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CónɡMáoRónɡGēn
【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小葉鉆石風、奶汁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叢毛榕的根。
【原形態】落葉灌木。分枝多彎曲,棕色,嫩枝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具短柄;葉片紙質,橢圓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尾尖,中部以下逐漸收縮而變狹。基部圓形至楔形,邊緣微呈波狀,或近於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具短毛,羽狀脈在近邊緣處相結,網脈明顯。隱頭花序腋生。隱花果成熟時棕紅色,倒卵形,長約1.2厘米,被短粗毛。
【生境分布】生於山林陰處。分布貴州、廣西、福建、浙江等地。
【性味】《福建中草藥》:"甘微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健脾,利濕。治風濕痹痛,勞倦乏力,消化不良,白帶。
①《貴州民間藥物》:"鎮驚,祛風。治急驚風,用根半斤,煎水熏洗,以汗出為度。"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補腎虧,強筋骨。"
③《福建中草藥》:"祛風行氣,健脾利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燉肉。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關節風濕痛:叢毛榕幹根二至三兩,酒、水域加豬腳同燉服。
②治勞倦乏力:叢毛榕幹根一兩,水煎或加墨魚一只同燉服。
③治消化不良:叢毛榕幹根一至二兩;水煎服。
④治白帶:叢毛榕幹根一至二兩,水煎服。
⑤治癰疽潰瘍不易收口:叢毛榕幹根四兩,或加羊肉同煮服。(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叢毛榕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CónɡMáoRónɡGēn
【別名】母豬精、鐵牛入石、小葉鉆石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小果榕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gasparrinianaMiq.var.viri-descens(Levl.etVent.)Corner[F.comataHand.-Mazz.]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節段或切片,曬幹。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分枝多彎曲,棕色,嫩技被白色柔毛,全株具乳汁。葉互生;葉柄長2-5mm;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達5mm;葉片紙質,寬技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12cm,寬2-2.5cm,先端急尖或短尾狀,基部圓鈍至楔形,邊緣呈波狀或近全緣,表面深綠色,具細而緊貼的毛,背面淡綠色,密被白色柔毛;基出側脈稍發達,羽狀脈在近邊緣處相結;網脈明顯。隱頭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球形或扁球形,被短柔毛,頂部具凸頭,基部有時急縮成短柄狀,成熟時近無梗,基部苞片3,甚短而宿存雄花、癭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雄花花被片4,被毛,雄蕊2;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無梗,花被片4,花往無毛,柱頭2裂。花序托(榕果)成熟時呈棕紅色;瘦果光滑。花期9月至翌年4月,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700m的山地、丘陵、林下陰濕處或山谷、溪邊、田野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甘;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健脾;利濕;。主風濕痹痛;急驚風;勞倦乏力;消化不良;脾虛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12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鎮驚,祛風。治急驚風,用根半斤,煎水熏洗,以汗出為度。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補腎虧,強筋骨。
3.《福建中草藥》:祛風行氣,健脾利濕。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