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榕樹皮功效和作用

【出處】《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RónɡShùPí

【來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樹皮。

【藥理作用】參見"榕樹葉"條。

【功能主治】

治泄瀉,疥癬,痔瘡。

①《南寧市藥物誌》:"止泄瀉。"

②《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止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治疥癬,瘡瘍,痔瘡:椿樹皮,煎水洗。(《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參見"榕樹葉"條。

【摘錄】《*辭典》

榕樹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南京市藥物誌》

【拼音名】RónɡShùP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microcarpaL.f.[F.retusaauct.non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洗凈,曬幹。

【原形態】常綠大喬木,高15-25m,胸徑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氣牛根(榕須),下垂,深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7-12mm;托葉披針形,長約8mm;葉片草質而稍帶肉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5一8scm,寬3-4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淺綠色,全線或淺波狀;基出脈3條,側脈纖細,3-10對。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著生於已落枝葉腋,扁球形,直徑5-10mm,成熟時黃色或微紅色,基部苞片闊卵形,宿存,無總花梗;雄花、癭花和雌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間有少數剛毛,雄花散生內壁,花被片3,近匙形,雄蕊1,花藥與花絲等長;瘦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廣匙形,花柱側生,短;雌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被片與癭花相似,但較小,花柱側生,短於子房,柱頭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800m的林緣或曠野,野生或植為行道樹。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微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止瀉;消腫;止癢。主泄瀉;痔瘡;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附方】治疥癬,瘡瘍,痔瘡:榕樹皮,煎水洗。(《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誌》:止泄瀉。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止癢。

【臨床應用】參見榕樹葉條。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榕樹皮相關圖片

榕樹皮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榕樹膠汁  下一个:榕樹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