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大毛桐子根功效和作用

【出處】《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DàMáoTónɡZǐGēn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根。

【原形態】

毛桐,又名:紅吊福、沈沙木、紫糠木、豬肚木、紅毛桐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米。幼枝密被棕黃色的茸毛。葉互生,盾狀著生;葉片卵圓形,長12~17厘米,寬8~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微小的齒,有時具不規則的波浪形,紙質,上面綠色,幼時被毛,後無毛,下面被棕色柔毛;葉柄長6~12厘米,密被茸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序柄被毛;雄花簇生,萼片3~5裂,無花瓣,雄蕊多數;雌花單生於苞腋內,萼片3~5裂,雌蕊1,子房圓形。蒴果圓球形,基部具苞片3,果柄長5~8毫米,所有部分均被星狀毛。花期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坡地的疏林中或灌叢中。分布湖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誌》:"性平,味微苦甘,無毒。"

【功能主治】

①《四川中藥誌》:"治肺熱吐血,五勞七仿及肺癆咳血。"

②《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止痛。治白濁,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

【附方】治肺癆咳血:大毛桐子根一至二兩,配子公雞燉服。(《四川中藥誌》)

【備註】本植物的葉(紅帽頂)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大毛桐子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DàMáoTónɡZǐGēn

【英文名】RootofBarbateMallotus

【別名】姜桐子樹根、圓鞋、粗糠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lotusbarbatus(Wall.)Muell.Arg.[RottlerabarbatusWal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幹。

【原形態】毛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l-4m。幼枝密被棕黃色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5-22cm,密被灰棕色星狀綿毛;幼葉紅色,質厚,絨狀;葉片紙質,卵形或卵圓形,長13-30cm,寬12-2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盾狀著生,邊緣具疏細齒,不分裂或3淺裂,有時呈不規則波浪形,上面幼時密被星狀絨毛,後漸變無毛,綠色,下面密被發棕色星狀絨毛及棕黃色腺點,葉脈放射狀,7-11條。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可達30cm,花序柄被毛;花單性異株,偶有同株;無花瓣;雄花序通常分枝,長11-35cm,雄花5-8朵簇生,萼片4-5,稀3裂,披針形,長3-4mm,外面密被絨毛,內面有腺點;雄蕊多數;雌花單生於苞腋內,苞片長約4mm,萼4裂,稀3或5,外面被絨毛,子房圓形,有乳頭狀突起,被毛,4室,稀3或5,花柱3-5,基部合生,長3-4mm。蒴果扁球形,長1.2-1.6cm,直徑1.6-2cm,被有1層厚達5mm的軟刺和星狀絨毛,基部具苞片3,合生,果柄長5-8mm;種子卵形,黑色,光亮。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000m的山地、坡地的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肺熱吐血;濕熱泄瀉;小便淋痛;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1.《四川中藥誌》:治肺熱吐血,五勞七傷及肺癆咳血。2.《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止痛。治白濁,子宮脫垂。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大毛桐子根相關圖片

大毛桐子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大芒萁  下一个:大膜蓋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