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地膏藥功效和作用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DìGāoYɑo

【別名】巖白菜、霧水草(《廣西藥植名錄》),兔耳風(《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為菊科植物貼生鼠曲草的葉或全草。一般多鮮用,也可於秋季采收,曬幹備用。

【原形態】

貼生鼠曲草,又名:貼生香青。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單生或數莖叢生,密被白色綿毛。基生葉較大,倒卵狀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5~3厘米;莖生葉互生,無柄,倒卵狀披針形,向上漸狹,長4~9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尖,基部漸狹成翼狀柄,抱莖。花莖高約34厘米,頭狀花序,盤狀,排成復傘房狀,總苞5~6列,白色而帶淺紅色暈。瘦果小,長橢圓形,冠毛1列,花期秋末冬初。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路旁草叢。分布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性味】《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痢疾,小兒驚風,口瘡,瘡毒,外傷出血。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痢疾,風濕,小兒驚風,哮喘。"

②《貴州藥植目錄》:"治小兒爛口瘡,紅白痢。"

③《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消炎,散腫,止血。治陽性瘡毒,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地膏藥《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DìGāoYɑo

【英文名】HerbofBroadleafCudweed

【別名】巖白菜、霧水草、白頭翁、地毛香、棱幹青、野水牛蒿、兔耳風、老鴉綿、大棉花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貼生鼠曲草的全草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naphliumadnatum(Wall.exDC.)Kitam.[AnaphalisadnataWall.exDC.;GnaphaliumfoirmosanumHayata]

采收和儲藏:一秀鮮用,也可於秋季采收曬幹。

【原形態】貼生鼠曲草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密被白色厚綿毛。基生葉花期時枯萎;莖生葉互生,葉片倒卵狀披針形或倒披針狀條形,長4-8cm,寬7-25mm,先端具小尖,基部狹窄,抱莖,全緣,葉脈3條,兩面被密絨毛,雜有密糠秕狀短毛,上部葉漸小,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在莖和枝端排成球狀緊密的復傘房狀,直徑5-7mm;總苞球狀,長約6mm,寬5-6mm;總苞片5-6層,白色或淡黃白色,幹膜質,外層苞片短,寬卵形,先端鈍,密被絨毛,內層長圓形或窄長圓形,先端稍尖;花黃色,外圍有多數雌花,中央有4-7個兩性花;雌花花冠絲狀,有3-4個小齒,兩性花向狀,5齒裂,瘦果長圓形,有乳頭狀突起;冠毛1列。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邊、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散結;止血。主濕熱痢疾;癰疽腫毒;瘰癧;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治痢疾,風濕,小兒驚風,哮喘。

2.《貴州藥植目錄》:治小兒爛口瘡,紅白痢。

3.《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消炎,散腫,止血。治陽性瘡毒,刀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地膏藥相關圖片

地膏藥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地柑  下一个:地牯牛>>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