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魴魚功效和作用

【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FánɡYú

【別名】鯿魚(《日用本草》),平胸鯿(《脊椎動物分類學》),法羅魚(《黑龍江流域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

【原形態】體高,側扁,全體呈菱形,體長約50厘米,為體高的2.2~2.8倍。頭很細小。口小,端位,口裂傾斜,上下頜等長,上蓋有堅硬的角質,但亦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緣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7~22,多數為18~21。側線鱗50~60。背鰭條3,7,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小,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剛達到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顯著的腹棱。臀鰭條3,24~32,多數為26~28;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垂直線下方。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為長。體呈青灰色,頭的背面及體的背部較深,側面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生境分布】生活於江河、湖泊中。平時棲於水的中下層。主要食物為苦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絲狀綠藻、淡水海綿等。產卵期5~6月,此時雌雄兩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現。分布黑龍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陽湖、粱子湖等湖泊中。

【性味】

①《日用本草》:"味甘,平。"

②《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食療本草》:"調胃氣,利五藏,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不化者,作鲙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註意】《食療本草》:"患疳痢者不得食。"

【摘錄】《*辭典》

魴魚《中華本草》

【出處】1.出自《食療本草》;2.《綱目》:魴魚,處處有之,漢、沔尤多。小頭縮項,彎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內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又有一種火燒鯿,頭尾俱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如蝙蝠之翼,黑質赤章,色如煙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拼音名】FánɡYú

【英文名】Richardson,Blackbream

【別名】鯿魚、平胸鯿、法羅魚、烏鯿、花邊、三角鯿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galobramaterminalis(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得後,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三角魴,體高而側扁,頭後背部隆起,體呈菱形,腹棱自腹鰭基部至門,頭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頜等長,其上蓋有堅硬的角質,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經級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6-22。側一鰓54-60。背鰭3,7,起點位於腹鰭基部稍後方,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可達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臀鰭3,24-32,基部長,無硬大同小異,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鰭深分叉,下葉較上葉稍長。鰾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體呈青灰色,頭背面及體背部較深,側面為類色,常有淺綠色澤。腹面銀灰各鰭呈現灰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屬中下層魚類。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或石礫的敞水區,雜食性,而以植物為主。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其次是淡水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幼體,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魚主要食物是工苔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綿、絲狀綠藻、馬來眼子菜、菹草和聚草。個別的也攝食水生昆蟲、螺蜆類、蝦和小魚。3冬齡性成熟,5-6月份產卵。冬季不大活動,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

資源分布:除西北等高原地區處,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消食和。主和消化不良;胸腹脹滿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註意】《食療本草》:“患疳痢者不得食。”

【各家論述】《食療本草》:調胃氣,利五藏,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不化者,助脾氣,令人能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魴魚相關圖片

魴魚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防已  下一个:飛蛾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