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白沙糖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BáiShāTánɡ

【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晶體。

【性味】

甘,平。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本草從新》:"甘,溫。"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歸經】《本草衍義補遺》:"入脾。"

【功能主治】

潤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幹燥渴,中虛脘痛。

①《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幹渴。"

②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③《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用法用量】內服:白湯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調敷。

【註意】

有痰濕者不宜服。

①《綱目》:"久食則助熱,損齒。"

②《本草從新》:"中滿者勿服。"

【附方】

①潤肺氣,助五臟精:石蜜和棗肉、巨勝末丸,每食後含一、兩丸。(孟詵)

②治腹緊(一作’腹中緊張’):白糖,以酒二升煮服。(《子母秘錄》)

③治中虛脘痛,食魚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點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④解鹽鹵毒:糖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

⑤治湯火傷:白糖一兩,梅片一錢。用砂鍋將白糖炒黑,成塊為度,加冰片研細末,用香油調塗傷處。(《河北中醫藥集錦》白糖散)

【摘錄】《*辭典》

白沙糖《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1.《綱目》: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註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註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雲,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

【拼音名】BáiShāTánɡ

【英文名】Whitesugar

【別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中液汁,經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sinensisRoxb.

【原形態】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於節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花序大型,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資源分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性味】甘;平

【歸經】脾;肺經

【功能主治】和中緩急;生津潤燥。主中虛腹痛;口幹燥渴;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入湯和化,10-15g。外用:適量,調敷。

【註意】濕重中滿者慎服。小兒勿多食。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石蜜,其味甘,其氣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熱脹。甘寒能除熱生津液,故止口幹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2.《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幹渴。

3.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4.《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白沙糖相關圖片

白沙糖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白沙蒿  下一个:白山蓼>>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