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青兔耳風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QīnɡTùěrFēnɡ

【別名】走馬胎、青毛走馬胎、肺心草、羅漢草、血筋草

【來源】菊科兔耳風屬植物紅脈兔耳風AinsliaearubinervisCh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去雜質曬幹。

【性味】苦、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止咳,止痛。用於風寒咳嗽,頭痛,風濕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1~3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幹品研粉,鮮品搗爛敷患處。

【註意】孕婦及熱癥咳嗽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青兔耳風《*辭典》

【出處】《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QīnɡTùěrFēnɡ

【別名】走馬丹(《峨嵋藥植》),紫背金牛、紫背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羅漢草、走馬胎、土兔耳風、血筋草(《四川中藥誌》)。

【來源】為菊科植物紅脈兔耳風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20~60厘米。根莖匍匐,須根多,較長。葉基生,通常5~7;葉柄長約3~11厘米,有棕色絨毛;葉片卵狀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尖,全緣或呈疏波狀,基部心臟形,葉脈較顯著,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兩面及邊緣皆具棕色絨毛。頭狀花序排列成長穗狀花序。直徑約10毫米;總苞圓管狀,苞片質硬,多數,呈覆瓦狀排列;管狀花,兩性,3或4朵;花冠5裂,裂片線形;雄蕊5,花藥基部箭形。瘦果倒披針形,扁平而有縱線條;有多數白色羽狀冠毛。花期秋季。果期翌年3~4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中山區及低山區的懸巖陡壁上或林邊巖石上。分布四川等地。

【性味】《成都中草藥》:"性溫,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

治風寒咳嗽,頭風,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①《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解毒,治咳,調經活血。"

③《四川中藥誌》:"治風寒咳嗽,風濕筋骨痛,頭風;外用包敷痰癥;能墜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風寒咳嗽:青兔耳風加黃糖熬水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久年頭風痛:青兔耳風,燉豬腦頂內服。(《四川中藥誌》)

【摘錄】《*辭典》

青兔耳風《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QīnɡTùěrFēnɡ

【英文名】HerbofRednerveAinsliaea

【別名】走馬丹、紫背金牛、紫背草、走馬胎、土兔耳風、血筋草、羅漢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紅脈兔耳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nsliaearubrinervisChang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原形態】紅脈兔耳風多年生草本,高約20-60cm。根莖匍匐,須根多數,稍長。葉基生;葉柄長3-11cm,具棕色絨毛;葉片卵狀長橢圓形,長3-10cm,寬2-5cm,先端鈍尖,全緣呀呈疏波狀,基部淺心形,上面綠色,下面蒼白,僅具紫紅色的脈,兩面及邊緣皆具棕色絨毛。頭狀花序排列成長穗狀花序;總苞圓筒狀;苞片質硬,呈覆瓦狀排列;管狀花兩性,3或4朵;花冠5裂,裂片線形;雄蕊5,花藥基部箭形。唐果倒披針形,冠毛羽狀,白色。花期秋季。果期翌年3-4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區懸崖陡壁上或林邊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行瘀止痛。主風寒咳嗽;頭風痛;牙痛;風寒濕痹;跌打瘀腫;深部膿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註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解毒,治咳,調經活血。

3.《四川中藥誌》:治風寒咳嗽,風濕筋骨痛,頭風;外用包敷痰癥;能墜胎。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青兔耳風相關圖片

青兔耳風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青頭菌  下一个:青蛙>>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