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JīShùTiáo
【別名】雞樹條紫、山竹子
【來源】忍冬科莢蒾屬植物天目瓊花ViburnumsargentiiKoehne,以嫩枝、葉及果實入藥。春、夏采葉及嫩枝,秋采果實,鮮用或曬幹。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
葉、枝:通經活絡,解毒止癢。
枝: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腿痛,跌打損傷。
葉:外用治瘡癤,癬,皮膚搔癢。
果:止咳。用於急、慢性氣管炎,咳嗽。
【用法用量】枝3~4錢,果2~3錢,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備註】(1)新疆地區用同屬植物歐洲莢蒾ViburumopulusL.作雞樹條應用,功效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雞樹條《*辭典》
【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JīShùTiáo
【別名】雞樹條子(《吉林中草藥》),糯米條(《中國經濟植物誌》)。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雞樹條莢迷的嫩枝、葉。春、夏采,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
雞樹條莢迷,又名:天目瓊花。
落葉灌木,高2~3米。樹皮灰褐色,有縱條及軟木條層;小枝褐色至赤褐色,具明顯條棱。單葉對生;卵形至闊卵圓形,長6~12厚米,寬5~10厘米,通常淺3裂,基部圓形或截形,具掌狀3出脈,裂片微向外開展,中裂長於側裂,先端均漸尖或突尖,邊緣具不整齊的大齒,上面黃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脈腋有茸毛;葉柄粗壯,無毛,近端處有腺點。傘形聚傘花序頂生,緊密多花,由6~8小傘房花序組成,直徑8~10厘米,能孕花在中央,外圍有不孕的輻射花,總柄粗壯,長2~5厘米;花冠杯狀,輻狀開展,乳白色,5裂,直徑5毫米;花藥紫色;不孕性花白色,直徑1.5~2.5厘米,深5裂。核果球形,直徑的8毫米,鮮紅色,有臭味。種子圓形,扁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林緣及雜木林中。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扛、內蒙古、山東、河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
【性味】《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活血消腫。治腰肢關節酸痛,跌打閃挫傷,瘡癤,疥癬。
①《吉林中草藥》:"通經活絡,止血,鎮痛,止咳。治腰酸腿痛,跌打損傷。"
②《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殺蟲。"
③《寧夏中草藥》:"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腰酸腿痛:雞樹條子。水煎,常洗。(《吉林中草藥》)
②治閃腰岔氣,關節疼痛:雞樹條嫩枝葉三至四錢(鮮用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③治跌打損傷:雞樹條子、葛根、土豆各五錢。共焙成炭,研細末,每服二錢,每日二次,黃酒為引。(《吉林中草藥》)
④治瘡癤、疥癬、瘙癢:雞樹條枝葉及果實煎水洗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雞樹條《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JīShùTiáo
【英文名】LeafandtwigofSargentCraneberrybush,LeafandtwigofSargentViburnum
【別名】雞樹條子、山竹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雞樹條或歐洲莢蒾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iburnumopulusL.var.caluescens(Rehd.)Hrar[V.sargentiiKoehnevar.caluescensRdhd.;V.sargentiiKoebne]2.Viburnumopulus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嫩枝葉,鮮用或切段曬幹。
【原形態】
1.雞樹條落葉灌木,高2-3m。當年小枝有棱;樹皮厚而多少呈木栓質。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2cm,近端處有腺點,基部有2鉆形托葉;葉圓卵形至廣卵,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裂片先端漸尖,邊緣具不整齊粗齊牙齒,中裂片伸長,側裂片略向外開展,葉下面脈腋集聚簇生毛,或有時脈上有少數長伏毛。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大多周圍有大型不孕的花;總花梗粗壯,長2-5cm,無毛;能育花在中央,花萼筒倒圓錐形,萼檐5齒裂;花冠白色,輻狀,裂片近圓形,筒與裂片幾等長;雄蕊的花藥紫紅色;柱頭2裂;不孕花白色。核果近於形。種子圓形。
2.歐洲莢蒾本種與雞樹條的區別是:樹皮薄而非木栓質,花藥黃白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1000-1650m的溪谷邊、疏林下或灌叢中。
2.生於海拔1000-1600m的河谷雲杉林下。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於新疆。
【化學成份】
歐洲莢蒾葉含綠原酸(chlorogenic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1],熊果酚甙(ar-butin),折傷木環烯醚萜甙酯(opulusiridoid)Ⅰ-Ⅷ[2],以丙氨酸(alanine)為主的15種氨基酸[3],鞣質(tannin)[4],多糖,水解得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acid),D-半乳糖(D-galactose),D-木糖(D-xylose)等。
另外,歐洲莢蒾(部位未明)含齊墩果酸-D-葡萄糖甙(oleanolicacid-D-glucoside),熊果酸-D-葡萄糖甙(ursolicacid-D-glucoside)[6],東莨菪素(scopoletin)[7],折傷木二醛(viopudial)[8]
【藥理作用】
1.解痙作用從歐洲莢蒾提取的東莨寬大素(1),在體外對雌醇灌註或氯化鋇所致大鼠子宮興奮有明顯解痙作用,使單側於宮角收縮幅度下降50%所需濃度為0.09mg/ml。在整體動物,對縮宮素C(催產素)或麥角新堿所致子宮收縮有相似的抑制作用[1]。Ⅰ的解痙作用強度約為罌粟堿(papaverine)的1/8-1/10[2]。
2.止血作用歐洲莢蒾樹皮的乙醇提取物有增強子中收縮力的作用,也能增強犬的血液凝固作用,並能使實驗大鼠減少失血。其50%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度是70%乙醇提取物作用強度的2-2.5倍[3]。
3.抗膽堿酯酶作用從歐洲莢蒾分離提取的倍半萜烯二醛化合物折傷木二醛(Ⅱ)是一種降壓劑和平滑肥解痙劑。給大鼠、貓和犬靜脈註射,能使動物的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和心肌收縮力減弱,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抗膽堿酯酶。試管內產驗表明Ⅱ是乙酰膽堿酯酶和丁酰膽堿酯酶的競爭性制劑,其作用強度弱於毒扁豆堿(physostigmine)[4]。
4.血管保護作用歐洲莢蒾樹皮的水-乙醇提取物,經大鼠產驗表明有血管保護作用,其中主要有效成分為多縮合鞣質類(polycondensedtannins)[5]。
【性味】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通經活絡;解毒止癢。主腰腿疼痛;閃腰岔氣;瘡癤;疥癬;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用量加倍;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論述】
1.《吉林中草藥》:通經活絡,止血,鎮痛,止咳。治腰酸腿痛,跌打損傷。
2.《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殺蟲。
3.《寧夏中草藥》:活血,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