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HúDǎn
【來源】為犬科動物狐的膽。將狐殺死後,剖腹,取出膽囊,陰幹。
【性味】《陸川本草》:"甘苦,寒。"
【功能主治】
治癲癇,心氣痛,瘧疾。
①《綱目》:"辟邪瘧,解酒毒。"
②《陸川本草》:"瀉膽火,治癲癇。"
③《四川中藥誌》:"風幹研細兌開水服,治心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5~1錢;或入丸劑。
【附方】治瘧,寒熱發作無時:砒霜半兩,朱砂半兩,麝香一分,阿魏一分,狐膽一枚,黃丹一分,綠豆面一分。上藥,都細研令勻,五月用粽子尖,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發前,以冷醋湯下二丸,忌食熱物。(《聖惠方》狐膽丸)
【摘錄】《*辭典》
狐膽《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HúDǎn
【英文名】Foxgallbladder
【別名】狐
【來源】
藥材基源:為犬科動物狐貍和南狐的膽。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ulpesvulpesLinnaeus2.VulpesvulpeshooleSwinhoe
采收和儲藏:捕殺後,剖腹,取出膽囊,陰幹。
【原形態】
1.狐貍,體長約75cm,重7.5kg。顏面狹窄,吻尖。四肢短,尾粗長,超過體長的一半,且其毛蓬松,身上有特殊的狐騷味。頭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下頜汙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背部紅棕色,體側黃褐色,腹部黃白色。四肢棕色或淺褐色,前後肢外側有一條黑紋。尾色同背部,尾端白色。毛色因個體而有差異。
2.南狐,體形似狗,中等細長。重7.5kg左右,外形與上種類似,亦有腭臭。毛色變化較大,通常標準者,其頭、軀、尾為赤褐色;深者赤色,淺者黃褐色。個體頭部灰棕色;唇、下頦至前胸暗白色;頸、肩、體兩側稍黃色,背部紅棕色;腹面白色或黃白色,尾尖白色。前後肢外側的黑褐色帶紋,其寬狹不等。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息於森林、丘陵、草原等地。穴居樹洞,土穴中常抱尾而睡。和動敏捷,食物雜。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心;肝;膽經
【功能主治】開竅;鎮驚;清熱健胃。主昏厥;癲癇;心痛;瘧疾;納呆
【用法用量】內服:幹燥研末,1.5-3g,或入丸劑。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辟邪瘧,解酒毒。
2.《陸川本草》:瀉膽火,治癲癇。
3.《四川中藥誌》:風幹研細兌開水服,治心氣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