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荊芥根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JīnɡJièGēn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根。

【功能主治】治吐血,牙痛,瘰癧。

【附方】

①治吐血不止:荊芥連根,洗,搗汁半盞服;幹穗為末亦可。(《經驗方》)

②治風熱牙痛:荊芥根、烏桕根、蔥根等分。煎湯頻含漱之。(《綱目》)

③治瘰癧潰爛:荊芥根下一段,剪碎,煎沸湯,溫洗良久,看爛破處紫黑,以針一刺,去血再洗;用樟腦、雄黃等分,為末,麻油調掃上,出水,次日再洗再掃,以愈為度。(《活法機要》)

【摘錄】《*辭典》

荊芥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JīnɡJièGēn

【英文名】RootofFineleafSchizonepeta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裂葉荊芥和多裂葉荊芥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multifidatenuifolia(Benth.)Briq.S.multifida(L.)Briq.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挖取根部,洗凈,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強烈香氣。莖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莖基部的葉片無柄或近無柄,羽狀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葉無柄,羽狀深裂,裂片3-5,長1-3.5cm,寬1.5-2.5cm,寬1.5-2.5cm,先端銳尖,基部楔狀漸狹並下延至葉柄,裂片披針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脈上及邊緣較密,有腺上噗。花為輪傘花序,多輪密集於枝端,形成穗狀,長3-13cm;苞片葉狀,長4-17mm;小苞片線形,較小;花小,花萼漏鬥狀倒圓錐形,長約3mm,徑約1.2mm,被灰色柔毛及黃綠色腺點,先端5齒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化冠淺紅紫色,二唇形,長約4mm,上唇先端2淺裂,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二強;子房4縱裂,花柱基生,柱頭2裂。小堅果4,長圓狀三棱形,長約1.5mm,徑約0.7mm,棕褐色,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40-50cm。莖基部木質化,上部四棱形,被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約1.5cm;葉羽狀深裂或分裂,有時淺裂至全緣,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或具疏齒,長2-3.4cm,寬1.5-2cm,先端銳尖,基部近截形至心形,上面深綠色,微被柔毛,下面白黃色,被白色短硬毛,脈上及邊緣被睫毛,有腺點。多數輪傘花序組成頂生穗狀花序,長6-12cm;苞片葉狀,深或全緣,卵形,長約1cm;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帶紫色,與花等長工稍長;花萼紫色,長約5mm,有15條脈,外被稀疏短柔毛,先端5齒裂,三角形;花冠二唇形,藍紫色,幹後淡黃色,長約8mm,被柔毛,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花藥淡紫色,花柱細長,柱頭2裂。小堅果4,扁長圓形,腹部稍具棱,長約1.6mm,寬約0.6mm,褐色。花期7-9月,果期9月以後。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路旁或山谷。海拔在540-2700m之間。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於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緣、山坡草叢或濕潤的草原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功能主治】止血;止痛。主吐血;崩漏;牙痛;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每次3-5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漱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荊芥根相關圖片

荊芥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荊芥  下一个:驚風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