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紫荊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ZǐJīnɡHuā

【來源】為豆科植物紫荊的花。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紫荊皮"條。

【功能主治】

①《日華子本草》:"通小腸。"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涼血,去風解毒。"

③《江蘇藥材誌》:"治風濕筋骨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浸酒。外用:研末敷。

【附方】治鼻中疳瘡:紫荊花陰幹為末貼之。(《衛生易簡方》)

【摘錄】《*辭典》

紫荊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ZǐJīnɡHuā

【英文名】FlowerofChineseRedbud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紫荊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rcischinensisBunge

采收和儲藏:4-5月采花,曬幹。

【原形態】紫荊落葉喬木或大灌木,栽培的常呈灌木狀,高可達15m。樹皮幼時暗灰色而有光滑,老時粗糙而作片裂。幼枝有細毛。單葉互生;葉柄長達3cm;葉片近圓形,長6-14cm,寬5-14cm,先端急尖或驟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無毛,下面葉脈有細毛,全緣。花先葉開放,4-10朵簇生於老枝上;小苞片2,闊卵形,長約2.5mm;花梗細,長約6-15mm;花萼鐘狀,5齒裂;花玫瑰紅色,長約1.5-1.8cm,花冠蝶形,大小不等;雄蕊10,分離,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無毛,具柄,花柱上部彎曲,柱頭短小,呈壓扁狀。莢果狹長方形,扁平,長5-14cm,寬約1-1.5cm,沿腹縫線有狹翅,暗褐色。種子2-8顆,扁,近圓形,長約4mm。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通常栽培於庭園向陽的地方。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花蕾橢圓形,開放的花蝶形,長約1cm。花萼鐘狀,先端5裂,鈍齒狀,長約3mm,黃綠色。花冠蝶形,花瓣5,大小不一,紫色,有黃白色暈紋。雄蕊10,分離,基部附著於萼內,花藥黃色。雌蕊1,略扁,有柄,光滑無毛,花柱上部彎曲,柱頭短小,呈壓扁狀,色稍深。花梗細,長1-1.5mm。質輕脆。有茶葉樣氣,味酸略甜。以色紫,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黃綠色。①花瓣表皮細胞多角形,排列緊密,平周壁具不規則放射狀紋理。②花絲表皮細胞長條形,排列緊密。③花藥表皮細胞多角形,平周壁具不規則放射狀紋理;花藥內壁細胞長圓形,平周壁有網狀增厚。④花萼表皮細胞均勻增厚或連珠狀增厚。⑤花萼非腺毛常呈扭曲狀,1-3個細胞,表面平滑。⑥花柱表皮細胞長條形,平周壁具細密條狀紋理。⑦花粉粒近圓形,直徑16-22μm,表面較平滑,具3孔溝。⑧柱頭薄壁細胞類圓形,排列邊疏松。⑨導管網紋、環紋或螺紋。

【化學成份】紫荊花含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素-3-a-L-鼠李糖甙(quercetin-3-a-L-rhamnoside),楊梅樹皮素-3-a-L-鼠李糖甙(myricetin-3-a-L-rhamnoside),山柰酚(kaempferol),松醇(pinitol)以及花色甙(anthocyanins)。

【性味】苦;平

【歸經】肝;脾;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通淋解毒。主熱淋,血淋,瘡瘍,風濕筋骨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敷。

【附方】治鼻中疳瘡:紫荊花陰幹為末貼之。(《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通小腸。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涼血,去風解毒。

3.《江蘇藥樹誌》:治風濕筋骨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紫荊花相關圖片

紫荊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紫荊果  下一个:紫荊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