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斑鳩木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BānJiūMù

【別名】斑鳩菊、白花毛桃

【來源】菊科斑鳩菊屬植物茄葉斑鳩菊VernoniasolanifoliaBenth.,以根和葉入藥。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洗凈切片曬幹;葉秋季采。

【性味】甘、苦,涼。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潤肺止咳。

根:咽喉腫痛,肺結核咳嗽,咯血。

葉: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1~2兩;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斑鳩木《*辭典》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BānJiūMù

【別名】月中風、空心癍麻(《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白沈沙、硬骨過山龍(《廣西藥植名錄》),鹹蝦花(《廣西植物名錄》)。

【來源】為菊科植物茄葉斑鳩菊的葉、根或全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蔓狀藤本,長達6米。莖直立,圓形,基部木質,節間長;枝密被棕色的短絨毛。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7厘米,寬4~7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渾圓或有時心形,邊緣具波紋,上面綠色,密被短毛,下面密被柔毛或綿毛。頭狀花序有花約10,排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小,紫色,基部有葉;總苞片卵形,被綿毛。瘦果4~5棱,禿凈或被微毛;冠毛淡黃色。花期冬季末。

【生境分布】生於山溪邊潮濕地。分布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

①《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祛風濕,止癢。治產後風濕骨痛,皮膚痕癢。"

②《廣西藥植名錄》:"全草:治痧氣,肚痛,腸炎。"

【附方】

①治風濕:㈠月中風葉,煲水洗患處。㈡月中風根一兩。浸酒一斤,隨量飲。(《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②治皮膚痕癢:月中風梗一斤,煲水四斤,加醋少許,洗患處。(《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摘錄】《*辭典》

斑鳩木《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旬錄》

【拼音名】BānJiūMù

【英文名】HerbofNightshadeleafironweed

【別名】月中風、空心癍麻、白沈沙、硬骨過山龍、威蝦花、夜牽牛、白花毛桃、大過山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茄葉斑鳩菊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oniasolanifoliaBenth.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用,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茄葉斑鳩菊直立藤狀灌木或上喬,高8-12m。枝開展或有時攀援,圓柱形,密被黃褐色絨毛或綿毛。葉互生;具短柄,粗壯,長1-2cm,有密絨毛;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16cm,寬4-9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或有疏鈍齒,側脈7-9對,細脈稍平行,網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密被貼生短毛,下面淺綠,密被淡黃棕色柔毛或曲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徑5-6mm,在葉腋葉枝端排成復傘房序;花序梗長4-6mm,密絨毛;總苞半球形,直徑6-8mm,總苞片4-5層,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6mm,先端極鈍,外面被密絨毛;花托平,具小窩孔;花冠管狀,粉紅色或淡紫色,長約6mm,管部細。瘦果4-5棱,無毛,稍扁平,長2-2.5mm;冠毛淡黃色,2層,外層極短,糙毛狀,長約8mm。花期11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000m的山谷疏林中或林緣,或攀援於喬木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涼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祛風止癢。主咽喉腫痛;肺結核咳嗽;咯血;支氣管炎;胃腸炎;風濕痹痛;外傷出血;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葉、莖搗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風濕:一、月中風葉,煲水洗患處。二、月中風根一兩。浸酒一斤,隨量飲。(《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②治皮膚痕癢:月中風梗一斤,煲水四斤,加醋少許,洗患處,、(《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各家論述】《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祛風濕,止癢。治產後風濕骨痛,皮膚痕癢。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斑鳩木相關圖片

斑鳩木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斑鳩菊  下一个:斑鳩占>>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