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碗蕨功效和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拼音名】WǎnJué

【英文名】ScabrousBoulderFern

【來源】

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碗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nstaedtiascabra(Wall.)Moore[DicksoniascabraWall.]

【原形態】陸生蕨類,植株高70-120cm。根莖粗壯,密生褐節狀長毛。葉遠生;葉柄長20-35cm,棕色,腹面扁平有縱溝,具褐色節狀毛;葉片紙質,兩面脈上密生白色節狀毛,三角狀披針形或長圓形,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15-20對,互生,有柄,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下部羽片較大,長10-32cm,寬3-10cm;二回羽片12-18對,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下部的較大,長2.5-10cm,寬1-3cm;三回羽片斜卵形,長5-25mm,寬3-10mm,邊緣有少數尖齒,有時具側裂片4-6對;葉脈羽狀,每裂片有小脈1條,先端膨大成水囊。孢子囊群生於裂片邊緣小脈先端;囊群蓋碗形,黃綠色,邊緣有齒。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2400m的林下、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臺灣、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狀莖圓柱形,粗長,表面紅棕色,密被棕色的節狀毛,其下著生眾多灰黑色的須根。葉柄長20-35cm,紅棕色,稍有光澤;葉片長20-35cm,寬15-20cm,三至四回羽狀深裂;三角狀披針形或矩圓形,紙質,棕綠色,葉兩面、羽軸及葉脈均具褐色的節狀長毛;末回裂片短,鈍尖,全緣,每裂片有小脈1條,先端膨大成水囊,不達葉邊;孢子囊群生於小脈先端,囊群蓋碗形,灰綠色,略有毛。質脆,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蕨素(pterosin)A、F、K、V,金粉蕨辛(onitisin)即4-羥基蕨素(4-hydroxypterosin)A,歐蕨伊魯甙(ptaquiloside),碗蕨甙(dennstoside)A。

【性味】辛;涼

【歸經】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解表。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辛,性涼。有清熱發表的功能。用於感冒頭痛。(上野明等:《藥學雜誌》83,420,1963):地上部分含蕨素A、F、K、V、(pterosinA、K、V、),4-羥基蕨素A(4-minydroxypterosinA)。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碗蕨相關圖片

碗蕨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碗花草根  下一个:萬年青>>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