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iànɡYèHuàPí
【別名】樺樹皮、樺桿樹皮(《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樺木科植物亮葉樺的樹皮。夏、秋采收。
【化學成份】樹皮含揮發油(樺皮油)0.2~0.5%,其中97%以上是水楊酸甲酯。樹皮和木材幹餾可得樺焦油,主要成分為愈創木酚、苯甲酚、焦性兒茶酚、甲醇等。嫩芽可提取樺芽油,收量3.5~8%,該油主要成分為香樺烯醇、香樺烯等。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微溫,味苦。"
【功能主治】《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消食,解毒,治食積停滯,乳癰紅腫,時行熱毒瘡,風疹,小便短赤,胸腹飽脹,黃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亮葉樺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iànɡYèHuàPí
【別名】樺樹皮、樺桿樹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亮葉樺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tulaluminiferaH.Winkl.[Betulaal-noidesBuch.-Ham.var.pyrifolia(Franch.)Burk.]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剝取樹皮,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喬木,高達20m。樹皮紅褐色或黃灰色,枝條紅褐色,有蠟質白粉;小枝黃褐色,密生短柔毛。芽鮮無毛,邊緣生纖毛。葉柄長1-2cm,密生短毛及腺點;葉片卵形至寬卵圓形,長4.5-10cm,寬2.5-6cm,先端驟尖或呈細尾狀,基部圓形、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不規則刺毛狀重鋸齒,上面幼時密生短柔毛,下面密生腺點,沒脈生長柔毛,脈腋間有髯毛,側脈12-14對。雄花序2-5,通常簇生小枝頂端,花序梗密生腺體,果序多為單生,長圓柱形,長3-9cm;果序梗1-2cm,下垂;果苞長2-3mm,中裂片長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卵形,有時不發育;翅果倒卵形,長2mm,膜質翅寬為果的1-2倍。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500m的向陽山坡及雜木林內。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地及陜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甘;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濕散寒;消滯和中,解毒。主感冒;風濕痹痛;食積飽脹;小便短赤;乳癰;瘡毒;風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