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菱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ínɡ

【別名】菱角、水菱角、風菱

【來源】

菱科菱屬植物烏菱TrapabicornisOsbeck,以果殼、果柄、果、莖及葉柄入藥。秋末采集,除果鮮用外,其余分別曬幹。

同屬植物野菱(四角野菱)TrapaquadrispinosaRoxb.也做菱角入藥;還有菱TrapabispinosaRoxb;格菱TrapanatansL.var.komaroviiV.Vassil。

【性味】甘、澀,平。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痢,抗癌。用於胃潰瘍,痢疾,食道癌,乳腺癌,子宮頸癌。

菱柄外用治皮膚多發性疣贅;菱殼燒灰外用治黃水瘡,痔瘡。

【用法用量】1~1.5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菱《*辭典》

【出處】《別錄》

【拼音名】Línɡ

【別名】蕨攗(《爾雅》),水栗(《風俗通》),芰(《爾雅》郭璞註),芰實(《別錄》),菱角(《周禮義疏》),水菱(《品匯精要》),菱、沙角(《綱目》)。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8~9月采收。

【原形態】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葉綠素,生自莖節,羽狀細裂。莖細長,因水之深淺不同而長短不等。葉集生莖頂,成蓮座狀,菱狀三角形,長2.5~4厘米,寬2~4.5厘米,邊緣上半部有粗鋸齒,近基部全緣,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幼時有細毛,後漸脫落,沿脈有毛;葉柄長2.5~5厘米,有毛或無毛,近頂處有胖大海綿狀的氣室。花兩性,單生葉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鉆狀,柱頭頭狀,花盤雞冠狀。果實為稍扁的倒三角形,兩端有刺,兩刺間距離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脫落。種子一顆。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種植。

【化學成份】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豐富的澱粉葡萄糖、蛋白質。

【藥理作用】在以艾氏腹水癌作體內抗癌的篩選試驗中,發現種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孟詵:"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圖說》:"甘淡,性平,微苦澀。"

④《隨息居飲食譜》:"鮮者甘涼,熟者甘平。"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能主治】

生食: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益氣,健脾。

①《別錄》:"主安中補臟。"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入竅之癥。"

③《滇南本草圖說》:"醒脾,解酒,緩中。"

④《綱目》:"解暑(及)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或煮熟。

【註意】《本經逢原》:"患瘧、痢人勿食。"

【備註】尚有一種烏菱(《綱目》),果實具兩角,平展,先端向下彎曲,兩角間直徑4~6厘米。長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摘錄】《*辭典》

菱《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1.《酉陽雜俎》:莖,今人但言菱芰,諸解草木書亦不分別。唯王安貧《武陵記》言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

2.孟詵:菱實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姜飲一兩盞即消。

3.《本草衍義》:芰,煮熟取仁食之,代糧,不益脾。和合治療,未聞其用。有入食生芰多則痢及難化,是亦性冷。

4.《綱目》:芰、菱,有湖濼處則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發,有野菱、家菱。其實有數種,或

【拼音名】Línɡ

【英文名】WaterCalptropBasePeel

【別名】芰、水栗、芰實、菱角、水菱、沙角、菱實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菱科植物家種的菱、烏菱、無冠菱及格菱等的果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apabispinosaRoxb.2.TrapabicornisOsbeck3.TrapakorshinskyiV.Vassil.[T.japonicaFler.]4.TrapanatansL.var.komarouiiV.Vassil.[T.pseudonicisaNakai]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葉綠素,生自莖節,羽狀細裂。莖細長,因水之深淺不同而長短不等。葉集生莖頂,成蓮座狀,菱狀三角形,長2.5-4cm,寬2-4.5cm,邊緣上半部有粗鋸齒,近基部全緣,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幼時有細毛,後漸落,沿脈有毛;葉柄長2.5-5cm,有毛或無毛,近頂處有胖大海綿狀的氣室。花兩性,單生葉腋;萼管短,有毛,裂片4;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鉆狀,柱頭頭狀,花盤雞冠狀。果實為梢扁的倒三角形,兩端有刺,兩刺間距離3-4cm,腹背的萼裂片脫落。種子一顆。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各地均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以南。

【性狀】性狀鑒別菱果實為稍扁的倒三角形,頂端中央稍突起,兩側有刺,兩刺間距離約4-5cm,刺角長約1cm,表面綠白或紫紅色,果殼堅硬,木化。除去果殼,果肉青灰色或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甜而澀。菱果實兩角較彎曲,寬約7-8cm。

【化學成份】菱的果肉中含4,6,8(14),22-麥角甾四甾四烯-3-酮(22-dihydrostigmast-4-en-3,6-,β-sitoste-rol)[1]。

【藥理作用】在以艾氏腹水癌作體內抗癌的篩選試驗中,發現種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性味】昧甘;性涼

【歸經】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除煩目渴;解毒。主脾虛泄瀉;暑熱煩渴;飲酒過度;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60g;或生食。清暑熱、除煩渴,宜生用;補脾益胃,宜熟用。

【註意】《本經逢原》:患瘧、痢入勿食。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安中補臟。

2.《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入竅之癥。

3.《滇南本草圖說》:醒脾,解酒,緩中。

4.《綱目》:解暑(及)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菱相關圖片

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羚羊肉  下一个:菱蒂>>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