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àJiànYèMù
【別名】竹節蘭、點點領[傣]
【來源】龍舌蘭科大劍葉木Pleomeleterniflora(Roxb.)Merr.,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雲南。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補腎壯陽。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陽痿,膀胱炎,產後大流血。
【用法用量】1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大劍葉木《*辭典》
【出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DàJiànYèMù
【別名】竹節蘭,占點領(傣名)。
【來源】為龍舌蘭科植物三花劍葉木的根。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原形態】常綠亞灌木,高約50~100厘米。莖有節。葉稍肉質,5~8片聚生於頂或莖部;葉長披針形,長30~50厘米,寬4~6厘米,全緣,光滑無毛。總狀花序生於頂端。萼片3枚;花瓣較小;雄蕊6枚;子房3室。漿果球形,熟時紅色,稍肉質,不開裂,光亮而脆。種子白色,大如豌豆,光滑而堅硬。
【生境分布】生於熱帶密林中。分布雲南。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補虛,祛風濕,通經。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陽痿,膀胱炎,產後大流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大劍葉木《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DàJiànYèMù
【英文名】RootofThickstipedPolia
【別名】竹節蘭,占點領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舌蘭科植物矮龍血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acaenaternifloraRoxb.[Pleomeleterniflora(Roxb.)Mer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幹。
【原形態】大杜若,常綠灌木,高達1m。根粗厚。莖多節,有疏的環狀葉痕。單葉互生,通常4-6片葉聚生於莖上部;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0-50cm,寬5-8cm,無毛,稍肉質。總狀花序頂生,長約15cm;花小,淡黃色;花被片6,下部合生成短管;雄蕊6;子房上位,3室。果序長約12cm,總梗長8-10cm,漿果橢圓球形,長約8mm,成熟時暗紅色;種子長卵形,白色,光滑而堅硬。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地低山溝谷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補腎壯陽;止血。主風濕痹痛;腰腿痛;陽痿;小便不利;產後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