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蘆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LúHuā

【別名】葭花(《爾雅》),蘆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圖經》)。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花。秋後采取。

【化學成份】含木質素18%,戊聚糖24.9~25.6%和纖維素26.8~31.1%。

【性味】《綱目》:"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治彜衄,血崩,上吐下瀉。

①《唐本草》:"水煮濃汁服,主霍亂。"

②《本草圖經》:"煮濃汁服,主魚蟹中毒。"

③《綱目》:"燒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燒存性研末吹鼻。

【附方】

①治諸般血病:水蘆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鐘,煎一鐘服。(《積善堂經驗方》)

②治幹霍亂病心腹脹痛:蘆蓬茸一把,水煮濃汁,頓服一升。(《小品方》)

【摘錄】《*辭典》

蘆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LúHuā

【英文名】Reedflower

【別名】葭花、蘆蓬蕽、蓬蕽、蓬茸、水蘆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ragmitescommunis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儲藏:秋後采收,曬幹。

【原形態】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莖粗壯,橫走,節間中空,節上有芽。莖直立,中空。葉2列,互生;葉鞘圓筒狀,葉舌有毛;葉片扁平,長15-45cm,寬1-3.5cm,邊緣粗糙。穗狀花序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長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間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長10-16cm;第1花通常為雄花,穎片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長於內稃,光滑開展;兩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與內稃分離。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性狀】性狀鑒別完整者為穗狀花序組成的圓錐花序,長20-30cm。下部梗腋間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長15-20mm,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為雄花,其他為兩性花;穎片線形,展平後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質輕。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花含戊聚糖(pentosan),纖維素(cellulose)和木質素(lignin)。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止瀉;止血;解毒。主吐瀉;衄血;血崩;外傷出血;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燒存性研末吹鼻。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水煮濃汁服,主霍亂。

2.《本草圖經》:煮濃汁服,主魚蟹中毒。

3.《本草綱目》:燒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蘆花相關圖片

蘆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蘆根  下一个:蘆薈>>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